拼湊傑夫

禮物相送何時了?

送禮應該是個很古老,自多年以前留傳下來的一個儀式。在現代人傾向於選擇性掘棄傳統的趨勢下,這儀式得以流傳是不是意味着什麼呢?把送禮這玩意弄得出神入化,甚至發展出一門學問的中國人可能當之無愧。關於送禮的一些詞語隨手拈來就有好幾個——什麼三茶六禮(意即經過了明媒正娶)投桃報李(意即相互送東西)物輕情意重(意即禮物固輕但心意深厚)。有時候送禮所涉及的排場更是令人為止咋舌。

當然送禮不是中華民族的專屬,鬼佬對這一套也在行得很。先不說別的,現在從西方傳過來的節日制定動作都是什麼。生日,你一份我一份相互送禮。情人節,花大錢消費送花吃飯。雙親節,送花送按摩椅。感恩節,瘋狂血拼準備聖誕節送禮(Black Friday)。聖誕節,甚至在正日前就能送了(Advent Calendar)。有時候我在想,過了幾年後下一代對於母親節的印象會不會剩下什麼天使幾千變按摩椅。

如果有留意電子產品發佈消息的話,你或許會發現很多產品通常都會趕在Holiday Season前發佈。感恩節後的黑色星期五,各家科技網誌甚至紛紛推出購物攻略,為消費者通報最吸引人的優惠。有時候連遠在四季如夏的馬來西亞,透過網絡還是可以感受到那股熱騰騰的購物潮。除了這年終比較大的購物潮外,另一個也相當熱的,還有暑假結束前Back to school的促銷熱潮(這裡說的是北半球的暑假)。

這些年送禮的機會是變多了,可是我們到底是不是送得更熟練了呢?根據我以前經歷過的事情,顯然的似乎並沒有。一份禮物要怎麼送,多少人合送,送什麼仍然是個永遠探索不完的學問。一個弄不好,分分鐘還是可能出事的。另一方面,禮物收到了,若不是合意的到底要怎麼處理?或如果在一個節日身邊朋友紛紛都收到禮物,而你卻偏偏沒有那是要怎麼自處?在無數的禮物交換之後,到最後又有沒有人回想起這禮物送來為何?

送禮送到葬送友情的事情,其實不是不可能。諷刺的是,我遇過的是揪送禮的禮物的那個人每次送禮物參與湊錢的永遠都是不同的名單。不是少了幾個人,就是裡面還走了幾個換了幾個新朋友上來,一直到我自己也突然從列表裡消失。透過這一連串的湊錢送禮活動,其實可以發現若世界是絕對公平的話,這會很像是分期付款一樣。總有一天,總有一天會輪到自己從這群朋友手中得到一點什麼。可是實際上是不是必然的,我想大家都知道。

但我不排斥湊錢送禮就是。

其實送禮可以很簡單,可以簡單得好像你出門看到一個小玩意覺得很適合甲就先買下來找機會送就是。禮物只是一份心意,但友誼不是靠送禮來維持的。你可以為了揪送禮得罪全世界,跟每個人翻臉,但收禮的朋友是不是可以跟其它慘遭翻臉的朋友繼續高唱“不只是朋友”是沒有任何關係。當然送禮和收禮仍然也可以是門頗麻煩的學問,尤其是兩者只要有其一位居高職涉及的各式禮節和限制更是棘手。

寫這篇文章之時(話說剛發現這才是本週第二篇,嚇出了我一身冷汗),我剛收到前上司兒子滿月的邀請。裡面已經闡明說不收禮但歡迎賓客捐贈與兒童慈善團體。我跟另一名前同事為此抓了好一陣的頭,是說搞了大半天才決定要捐贈到什麼團體。把禮物轉贈給更需要的人,其實說來也是另一個趨勢。雖然在我身上是第一次體驗,但是其實也耳聞了頗久。先不說個人對這種one-off的捐贈方式的看法,但換個角度若跟送到收禮者未必中意的物品這方式的確更佳。

禮輕情意重這句話很妙,因為這五個字的重點明顯擺在了“情”,而不是“禮”字之上。沒有情分,再多再重的禮根本沒有任何的意義。如果禮物到了最後,變成了為送而送其實又是何必?在人情淡泊的今日,送禮這事情到底是不是一定要到頭來得個鵝存禮廢?你今天送禮了嗎?你知道到底為了什麼而送嗎?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