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篇延了又延的post,实在很对不起每天接近1000个hits的点击率(不过好像只有30多%是人来的,其余都是搜寻引擎的机器人)。在这里,我……继续写我的(没什么好道歉的,我的blog又不是为了你而生存的,哈哈哈哈)。好啦,其实是说前几天劳动节我跟妈回了她乡下——叻思(Rasa,我妈和老一辈的都读“la4 si1”)。听过老妈子说,以前叻思是一个满繁忙的小镇,繁忙的程度甚至不输于目前的吉隆坡,因为当时那边生产锡矿啦。不过随着锡矿的减少,那边的发展也开始慢慢的停顿下来了。可是最近几次下去都深深的体验到人事已非这个词儿的力量,因为不止路变宽了(附近好像有工业区还是水坝还是什么的),而且树也变少了,还有的就是独居老人也变多了。
我本人沒什麼看電視,這對很多人來說大概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不過家中二老倒還是有在看港劇的,所以有時候還是不免會看一點。這兩個星期,由於終於就業的關係所以黏在電視機前的機率就更少了。不過這陣子電視上倒是播放了一部看起來挺有趣的港劇,乍一看質感與過去的港劇有所差別。雖然也說不上有追,但是大概的故事倒是還是可以說一說的就是。
我朋友曾经说过一句很惨酷,但是也很现实的话:“在路旁所谓慈善团体如果向我募捐,我是不会睬他们的……”
是的,听起来是很惨酷,但是要知道,现在欺骗所谓善心人士的人、管道实在太多了,多到你必须要三思才能心甘情愿的从钱包掏出你的钱。人说现代人冷漠,其实我们归根到底还是有血有肉的人,稍微煽动一下,还是会发挥自己的同情心的。而且,花少少钱就能够改善人家的生活,有何不好?只是,你又如何确定对方是不是利用你的同情心,来满足他自己的私欲?人类社会越来越进步,骗人的管道越来越层出不穷,甚至你每天吃的,穿的,用的都有可能是人家用来欺骗的用具。后果是彼此互不相信,你欺我骗。
听过这一句话,本来是一种很好的价值观,但是物转星移,到了这个时代却变成了自己变水鱼的一个管道。这句话是如此说的“宁愿帮错人,也不愿miss掉一个”(大意如此)。到了这个行骗可以出动到一个团体行动的世界,却变成了害人害己的最佳良言。害人,是你可能助长别人的犯罪活动。害己,是因为你浪费了金钱。所以,就算我要做善事,我也宁愿储够一笔钱然后把钱捐给我放心得下的机构也不要在街边一点点一点点捐出去。
为了那几个臭钱,有人甘愿冒用宗教的名义到处“化缘”,有人甘愿装聋扮哑,有人愿意出卖自尊,有人愿意去偷人家的小孩,有人愿意强逼一个小孩和他一起行乞,TMD,钱对你们真的如此重要吗?难道除了钱,这些人什么都没有?在这个号称最先进的年代的今日,这一些,都只能很生动的成为“道德沦落”的真人真事。我不敢想象我们的后代有朝一日重温历史时会不会笑我们戆居?又或者到了那个时候大家已经冷漠了。
为什么突然间说到这个?因为之前发生了一个悲剧,一个小孩子因为意外导致全身大部分皮肤受损。当然,通过报章的大事报导,捐款也有如雪花地涌到受害者家属的手上。但是近日发生了一些事情令到受害者家属蒙受千夫所指,据说是因为捐款使用不当的关系。再远一点的,大家应该还记得南亚大海啸的事情吧。虽然全球所筹到的款项有如天文数字,但为何灾区重建的步伐依然如此缓慢?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使得鬼推磨的吗?还是鬼推动的只是某达官贵人的收入数字吧?天晓得……
是個清晨,一個天空飄著綿綿細雨的清晨。
從輕快鐵看出去,那面玻璃窗佈滿了一滴滴的水珠。外頭的景色,亦隨列車的行進快速移動。呆坐在裡頭望出去,就好像看著一副永遠轉不回起點的走馬燈一樣。那是個週末的早晨,穿正裝上班的人本來就不多。也不懂是不是剛剛的那一場大雨,在列車裡感覺搭車的人好像太少了一些。乘客數量不多,於是乎大家都坐得很鬆散。對比起平日的熙熙攘攘,今天似乎不見多少人站立。
不愧为本年度最令人期待的电影之一,本片拍得非常棒呐。大概为本年度我看得最爽的电影之一。
因为对之前的蝙蝠侠电影印象已经非常模糊,所以把这部电影当作重新认识蝙蝠侠倒也不是坏事。个人蛮喜欢这部片叙述故事的方式,可是可能是因为这部电影的色彩偏向黑暗,所以很多镜头看得不是很清楚。
故事的前半段,可能是前传的关系,所以花了满大的篇幅交待了Bruce Wayne的背景。和前几年的Hulk一样,前半段略嫌沉闷。不过因为故事时间穿插拿捏得不错,所以戏院内还不至于呵欠连连。令我吓一跳的是Bruce Wayne处理那个囚犯的方法,感觉上和直接杀了他没什么两样(反正一场爆炸下来大家还是一嚄熟)。
还有一点我个人觉得很无稽的是,既然水源已经受污染,被蒸发后将释放出有毒气体,事先应该已经有迹象才对(当你煲水的时候,水滚会发生什么事?),怎么没有交待?呵呵,是不是吹毛求疵了一点。不过撇开这些不说,这部片子要探讨的是各人对怎么样实现正义的方式,而不是这些小细节。
最后要说的是,男主角(Christian Bale)和女主角(Katie Holmes)好像不很配,呵呵。或许Batman由TomCruise来演比较有话题性质,就好像人家Mr. & Mrs. Smith,呵呵呵。
如果有一天,永續生命已經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的問題時,會有多少人會這樣做?當然代價有一個,肉身總有壞死的一天,就算是繼續在機械上存活也總有一天會耗損的。所以在肉身與機器,甚至機械間的轉換之時,都要先經歷一個「死亡」的過程。不過這個過程瞬間而逝,在還沒來得及覺得痛苦之前當事人早就在新的身體(肉身或機械)醒來。所以換句話說,這個死亡實際上並沒有任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