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吧,在跟将嫁为人妇的外星人谈到关于龙女士《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提供了一个不同角度的思维,有机会再分享)的时候突然说到了旅行。间中外星人应用了《彳亍地平线》(我没看过这本书,我好像并没有很喜欢旅游文学)中的一句话“他们都是这样的,居高临下同情别人,把别人的落后与缺乏当作施法爱心的缺口,从中见证自己的幸福……却不希望别人的传统生活有所改变/改善,老以为文明生活是吞噬真的巨轮。”和从她手中打出来的“体会生活不需要背包,为什么一定要看到别人的不幸才学会感恩呢?”。这几句话的冲击力很大,所以催生了这篇主题基本已经被写烂,被唱烂的——旅行的意义。
我真的逢外拍就几乎有状况,不是忘了电池,就是忘了memory card,再不然就是忘了脚架。这一次,我再度败给了脚架,很值得恭喜,请掌声来一下。话说刚过去的星期六我去了拍Pudu监狱,因为是傍晚的关系,正常人都会想到要带脚架,我是完全迟钝到一个到了现场才发现……对哦,我应该带脚架的。无论如何,没有带脚架已经是定局了,所以还是看照片比较实际……(此篇很多图)
长这么大,还没真正用双脚走过KL市中心,以前最尽的记录也只不过是在茨厂街晃悠。不过这次虽然还是没有走完整个KL,但是我用双脚征服的版图也大概因为这个比赛扩大了有大概至少两倍之多。其实一开始因为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准备,所以一开始的拍摄方向是想拍postcard型的照片,可是后来拍着拍着会觉得自己拍得很typical的旅客所以到了后来就完全凭感觉来拍摄自己眼睛所看的东西。所以呢,到最后要凑照片呈交的时候自然是凑不齐10张啦,哈哈哈。(跳进来就会有很多图片)
先妄论替身这个概念会不会在短期内成型,假设如果替身这机器人人人都能负担的起的话,再假设我们能够感觉到替身机器人感受到的一切,四肢健全的我们,会不会如电影里面的人选择在家里当宅男腐女?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只是看到trailer,就感觉到电影里面的surry(替身的昵称?)很像在Matrix Trilogy里面描述的未来世界,只是主宰者是人类本身,而不是机器帝国。
好啦,现在如果说我从来没有憧憬过会有得奖的那一刻会被人说我很“官方”,我就只好大方承认(用到“只好”就不大方了……矛盾)我是有想过如果真的有那个万一会得奖的话会怎样。不过因为自觉机会真的太渺茫了一点,所以我的想象也真的只到万一会得奖这一刻罢了,所以什么得奖感言,什么想象中的感觉……不能说没有,只是都是很模糊的概念。说是在我觉得老天很喜欢抓弄我这种什么都没准备的人,结果很不小心我就这样得奖了(听起来好像有点嚣张……)。
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啦,至少最近的上一次我应该是看了Hitch,嘿嘿。才刚在星期天在电台上说我不看喜剧,可是这次我却破例去看了这部(500) days of summer。主要会捧场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看到twitter上有人热情推荐,另外据说这部电影只会上映大概两个星期,所以也间接引起了本少爷的好奇心。应该从何说起呢,应该说这是个很仆街的故事(好啦,用字这么粗俗,明年又不能用这篇报名了,呵)。
这次上电台并没有事先宣扬,所以知道我会上电台的人数应该不会超过10人(我是之从我口中知道的)。和之前上电台的经验相比,这次应该算好玩很多了。其实在答应上节目前有点小挣扎,其一是当天是中秋呢,其二是因为吉安是教电影的,而我这次上电台的身份是入围者。担心的倒不是被刁难(基本上没什么好刁难的,我根本就是门外汉,怕什么),而是我怕说出来的东西会很可笑。
这次大概是我印象中第一次看前汤嫂演戏,一来就是这种很俗气的大片——Australia。说是大片其实主线故事应该是在于两位主角暧昧的感情戏吧。由于之前完全不知道电影是要讲述什么故事,所以在片头交代一些当时澳洲的社会现象和被盗窃的一代(还是用The Stolen Generation好了)的背景资料我就以为是一部讲述这一代的孩子是怎么怎么的故事。可是看到片尾看到字幕又出来说他们的总统在去年发表道歉声明的时候我真的很想骂一句很难听的话,这根本就是一部拿这一代人来消遣的电影。
七月咯,七月除了是个炎热的月份,也是让我精神备受考验的月份。感觉上七月份就是很多事情发生的月份,当然,你可以不认同,因为我觉得的都是很personal的事情。首先,就是我搬到SubangJaya已经10年啦(7月13日,也是我二表弟的生日)。这十年来SubangJaya虽然前后改变甚多,但是最显著的一定是交通。这里的交通已经烂到不能再烂了,特别是我的那个住宅区,因为两个出口的其中一个购物中心林立,所以基本上繁忙时间是不能出街的。而且最近除了巨无霸+偶尔会很热闹的高峰广场之外,不久后还有一座批发中心+ShoppingComplex要开张营业了,以后要过好日子看来好像很难。
因为一开始并没有很期待这部电影,所以并没有太留意,所以对这部电影的拍摄动机,背景什么的统统一概不知。不过我知道的是今年的双十其实是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至于辛亥革命到底为的是什么,出了推翻满清皇朝之外,基本上我也所知不多。其实家里并不是没有中国近代史的东西,可是感觉上我家里的近代史关于辛亥革命、或更早一些的什么公车上书、什么变法的篇幅好像并不多,倒是国共内战的篇幅好像比较多的样子。或许就是这样吧,就催生了这部《十月围城》的诞生。
同樣是殷切的語氣,小男孩的聽起來反倒有種迫切的感覺。聽著學生的再度央求,老師再度陷入了苦思當中。怎麼說時代畢竟已經不同了,以前滿街的小孩身上滿身刺青也不會有人側目。本來純粹是長輩為小輩祈福的刺青,現在已經給賦予一個很不單純的意義。甚至有時候看到身懷刺青的人,還會給人莫名排斥。再說了,撇開這些不說,要是他母親知道了肯定是不會罷休的。只是這一切是要怎樣跟還不識人情世故的小孩解釋呢?
相比前几天看的动画所要带给观众的感动,我刚刚无意中从电视上看到的一部电影更加感人肺腑,虽然他们操的语言对我来说是绝对的陌生。我在说的,是菲律宾在2000年的制作——“Anak”,我不清楚这个词是不是和我们的国语(马来文)的Anak意思相同,但是这部电影在西方国家是以“The Child”作为片名,所以应该是可以译为“孩子”。我不是从开头开始看的,但是从中间开始看也未必不明白之前说些什么,因为在那一刻故事才算开始进入高潮。看完回来后从Google那边搜到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Plot Summary还有一些相关资料,虽然不能够完全了解我开始看之前发生什么事,但是也聊胜于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