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评,尽管是定位为青少年文学,但是The Hunger Games所要传达出来的讯息,却是那么血淋淋不容成年如我们般忽视。尽管知情者早就在说这是西洋版的《大逃杀》,但是看完这部电影后,其实会发现真正的故事是发生在之后,所以接下来的续集其实与其说是延续,倒不如说是好戏才正要登场的感觉。我个人是还没有看过原著(会用“还”这个字的原因不言而喻,呵~),会有这样的感觉其实就是我作弊——Wikipedia真的是这时代最伟大的工具。
新界面大概已经差不多能用了,现在正在整理到Wordpress版本(可能你在看着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公开测试新界面了)。如果你等不及的话,可以点击我,或者我先睹为快。必须注意的是,里面的连接全部都不能够点击,因为全部都是没有效的。和目前的这个界面相比,新的界面应该看起来比较束缚,个人也比较喜欢新的界面,因为感觉比较“好消化”一些。好消化的原因是少了很多背景颜色(因为我不是Designer,所以对颜色并不很敏感),也少了很多机会让颜色破坏大家的视力(少了颜色的代价就是单调的界面咯)。
若宗教和科學是一段光譜的兩個極端,那我一定是站在靠近科學的那一端,畢竟自己是個修電腦科學系的人。對於宗教,個人評價是無論神諭是不是存在,但到了最後傳播神的旨意和訊息的主要都是人類,所以其實傳播人亂講神好像也吹他不漲。或者應該說,訊息傳到了每個人的耳裡,在經過大腦的整理後,出來的解讀因人而異。可能就是這樣,就產生了個源流的宗教,甚至源出同流的各自信徒也有不同的見解相互不承認。
其实看完才知道这部电影拿了那么多奖,而且会看很大的原因得居功于吉安在上次《Bloody Sunday》电影分享会和向希在事后的大力推荐。说的,就是应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伊朗电影《A Separation》。其实硬把伊朗这国名放在上面有点奇怪,因为这故事其实稍作改写,可能仍然是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若是要从中窥探伊朗人的世界,其实不是说全然没有,只是这是一部关于人和人的一些相处上的冲突,格局其实小得很恰当。
不知不覺,每週三文的挑戰就這樣到了第四十周的最後一篇了。真受不了如此公式化的開場,奈何本人真的無法寫出什麼驚世駭俗之說。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理應會很雀躍。可是另一方面,由於寫跳坑文已經成為不知不覺一種習慣所以覺得倒也沒什麼。不知道其他跳坑同仁們,在此刻會有什麼樣子的心情呢?
因为已经受够了工作上无穷无尽的挫折(但愿教授没看到这一段),所以临时还是决定了出席在刚过去的周末举办的摄影马拉松比赛。其实很早就知道这场比赛的,但是想到身边没有人去,一个人傻傻这样过去又很无聊,加上又想到参加过后还要等好几个小时,所以就也没放在心上。可是就在比赛前两天在吃午饭的时候其中一个研究生同学提起这事情,我才重重新在考虑是不是要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