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写作的习惯,就不得不提我小学的周记了。记得当时还小(四年级吧),不太懂事,写了一则日后想起有点好笑的所谓“诗”打算去参加征文比赛。可是这个征文比赛需要得到校方的印章,所以我胆粗粗问了我级任老师从那里可以拿到。看了我幼稚的“诗”后,不知道老师是不是太过好心还是什么的,竟然鼓励我继续然后帮我搞妥参加的表格。虽然最终没有得奖,但是之后我发觉我最喜欢的作业变成了周记,因为我常常在自己的周记写了一大堆有的没的所谓“诗”,也糊里糊涂的成为带动全班写“诗”的风潮的其中一个因素(当时热衷于此道的不止我一人,比我更为热情的大有人在)。原因是老师已经看厌了大家一直抱怨功课太多的怨言(我们的周记是你喜欢写什么就写的),而鼓励我们去观察身边事物的美妙之处,再用不同的题材写出来。
其實到底什麼是互補?常常聽到很多人在形容自己跟另一半,在喜好上的相反個性時都會用這個詞。是不是說一對情侶外出吃飯的時候,一個只是吃飯,另一個就只是吃配料?還是說一起去看電影的時候,結果一個去看動作片,另一個去看恐怖片。宅在家的時候,一個看着手機不斷回覆朋友的訊息,另一個就以為在旁邊自顧自玩積木。再不然逛書店的時候,一個黏在漫畫區,一個黏在文學區,時間到一起去吃分拆兩份的椰漿飯?
窃窃私语,曾几何时突然间变得如此光明正大?科技发达,可付出的代价却是让隐私摊开在阳光底下。秘密,其实是一个裹着糖衣的毒药,表面的华丽或许能够诱惑众人,可是享受甜蜜的当儿,同样也要付出莫大的代价。这部电影,其实不应该在我很疲倦的时候观赏,因为同行的韩士说我的眼睛好像红掉了(看电影前打了两场保龄,而且你知道不会打的人通常会比较累)。无论如何,这部其实和前一部观赏的The Taking of Pelham 123一样,都是在探讨一些人性比较黑暗的精神层面。
說實在,這是部讓人看完了摸不着頭腦的一部電影。說是一部主打荒謬的電影,但卻拍得如此煞有其事。說是一部很正經的電影,但主要演員不時露出戲謔表情卻叫人認真不起來。說是一部喜劇,可是裡面卻隱藏了好一些叫人哀傷的場面。說是一部青春純愛片,可是主角年齡的設定卻處在十八廿二的尾端那種尷尬。再說,全篇看完兩人頂多也只能說有曖昧,說是愛有點太勉強。怎麼定義都不對,是說這部侯季然導演的《南方的小羊牧場》到底是什麼電影?
“嚓⋯⋯”,男人吃力地拚著最後的力氣試圖把火柴點亮。
認識他的人,都說這個朋友有點孤僻。平時也不多出現,要找人直接上門就好了。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人家裡滿滿都是從世界各國搜集回來的火柴盒。說收集盒子是個嗜好,那可就只對了一半。另一半的真相,其實是孤僻男喜歡劃火柴。都什麼時代了,又不是什麼石器時代,人類不早擺脫不生活就活不下去的日子吧。再說要生個火,用個打火機不是要比火柴來得方便快捷嗎?再說這傢伙也不是什麼煙民,用不著三不五時點煙。那一大箱的收藏,砸下去的錢不就是傳說中的浪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