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篇應當在下個星期才發佈的,尤其是上篇花了還蠻多時間去準備。可是想想如果不發得頻密一點的話,那麼這個系列將會無窮無盡發都不完,這樣的話,本來策劃好一些的文章可能有排都不能出街(比如說躺在案上很久了的長篇小說)。為了不讓這樣的事情不發生,就一下子準備多一篇這樣。如上篇預告的,這篇仍然跟九族有關,大致上跟上篇差不多一樣,分別只在這篇全部都是女生。是說如果這時手上有通勝的話,不妨拿出來跟着本文一起核對親戚的稱呼。
正面點來說,華人遺傳的稱呼系統是很可愛的。可是反面,相較與很多其他民族文化,這稱呼的系統真的有點太累贅了一點。結果,每年尤其是新年期間,就是驗收一個人記憶力的時候。如果不想死背稱呼,那麼首先要記得的是這個人到底是誰誰誰的孩子。想起來後,就要根據族譜的排行調出這個人應當要稱呼什麼。如果一時想不到,而長輩又不在身邊,然後又剛好對方也摸不着頭腦的時候,那麼應該每戶一本的通勝就派上用場了。
看完了謎一樣的上篇,如果以為通勝就只有這樣,那就大錯特錯了,沒兩把刷子有怎麼稱得上通勝之名呢?說到通勝這個名字,記得有一次我在研究生辦公室不知怎麼的跟一個廣東省來的研究生有說到這個,說了半天她竟然不知道什麼是通勝,然後又花了老半天解釋才知道對方只知道通書,不知道通勝,也不曉得會叫通“勝”,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在粵語通“書”跟通“輸”同音這樣。所以通勝這名字是從哪裡來的,看來還有很大的商榷空間?
身為華人怎麼可以不認識自己的文化,雖然本人是沒有很喜歡很多建立在功利之上的風俗習慣,但是知道總是好的。可是文化源遠流長得比拉讓江還長是要怎麼下手,除去有萬能有驚喜的通勝,還有誰可領風騷?所以在這個新年季節,我會節選通勝的一些章節出來讓大家可以多讀通勝,以讓大家在生活裡無限樂勝(是的,我好象已經在湊字數了)。這篇是第一篇,所以我們會先約略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神秘的內容好了。
平安夜……一瞬间突然间觉得有点远,可是最近几天都在忙空间搬家的事情,所以并没有什么时间blog,再加上这几天拜台湾地震导致国际线路断掉所赐,线路突然间变得异常繁忙,异常缓慢,所以搁置下来到现在才能够post。其实这次的所谓“圣诞大餐”早就在一个星期前就开始召集人马,可是因为自己并没有很热心,造成只有小猫两三只出席罢了。不过也好过没有啦,至少当天大家都聊得很开心。当天的行程从Selayang出发到Sentul的Naili’s Place,然后去到Sri Damansara接一个朋友,再到Kepong接另一个朋友,再到Kepong的Station One,结果大家聊到半夜才回家,我回到家已经是深夜的2点了。
如果私生活有分数的话,那么我这段期间,尤其是四月三十日开始到现在,最高的得分肯定是零分。怎么说呢?因为如果分数有负数的话,那我肯定是负分。忙些什么忙到连私生活都要配上?除了一大部分用来实习,睡觉之外,其它时间有好大一段的一半是用来做功课,另一半是被我老爸用掉(帮他处理一些文书的东西),还有一部分用来微调我laptop刚装的ubuntu feisty fawn,最后剩下的一小小小部分,是给我自己发呆的,而发呆的时候,通常是我临睡前睡不着的那段时间。
今天在朋友家体验了蛇虫鼠蚁痛苦中的感觉,原因是朋友家来了一位野蛮人杀虫专家要求喷杀虫剂。虽然我朋友之前已经明言拒绝,但是这次他的口吻活像野蛮人。虽然全个block喷了唯独你不喷好像不好意思,但是凭什么一定要“帮亲”你这家不知道什么公司的pest control咧?而且他摆的姿态分明是你不喷我要你好看的样子,看到都想dui一拳过去。
本来昨天就要看的,可是时间凑不到所以就选在今天去观赏这部电影。算起来这算是我第一次买票看他执导的电影(之前看的都是小箱子内重播的),也第一次在大荧幕领教了他偏黑色的题材。本片是中法合资的一部电影,所以整部电影除了大家都熟悉的港星,还有两张外国脸孔。这是一部很专注的电影,因为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太多的支线,一路到底都是铺陈一个复仇的故事。是的,这部电影就是杜琪峰导演的《复仇》。
其实看完才知道这部电影拿了那么多奖,而且会看很大的原因得居功于吉安在上次《Bloody Sunday》电影分享会和向希在事后的大力推荐。说的,就是应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伊朗电影《A Separation》。其实硬把伊朗这国名放在上面有点奇怪,因为这故事其实稍作改写,可能仍然是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若是要从中窥探伊朗人的世界,其实不是说全然没有,只是这是一部关于人和人的一些相处上的冲突,格局其实小得很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