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哥哥写给妹妹看的Blog。里面有几段文字极度得到我的重点推荐,尤其当他说到:
一般人就是太容易放棄了
才會是一般人
你想做一般人嗎?因為你的夢想特別
所以路才會特別艱難
但是艱難並不代表不可能
多么强烈的激励!简直一语点破时下人们的思想,是的,大家,包括我自己,也常常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放弃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和坚持。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往往不是因为为人有什么特别的长处,而是在于他有那股契而不舍的精神。
當然有時候別人的意見是重要的
重點是
聽專業的人給的意見
当然,在你坚持的时候也不要钻牛角尖,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听听专业的人给的意见。以他们的经验,他们当然可以为你解决相关的困难。但是如果你找到一些轻易言败的人给意见,那么你也别想得到什么金玉良言了。君不见Chicken Little里面,Chicken Little的恐慌在光速间如疫症般感染了全城?
如果自己觉得最近有点阻滞的话,可以看看这个blog post。
作词:葛大为作曲:光良编曲:王治平
事隔许多年我们在某处相见
几光年从不觉得遥远
地球尚未搁浅几世纪地转天旋
看一眼久违的蓝天
那一天全世界也许早已不见
我和你还守护这时的约
那一天多想念圣诞节的白雪
我和你怀抱里的小世界
地心引力拦不住
朝着你的方向想念
拉一条未知的线
另一端等你来串连
那一天一瞬间梦境都会实现
我爱你穿越了时空象限
因为前几天放上一首很惨情的圣诞歌,今天分享另一首节奏稍微比较轻快的歌曲,来自光良的2999年的圣诞节。其实对这首歌并没什么特别深的印象,因为光良的音乐在第一张《第一次》给我的很大的惊喜,而这份惊喜在上到第二张已经开始让我动摇了对光良音乐的信心。不知道为甚么,光良的音乐在第二张开始让我觉得有一些距离感。除了那么一两首接受度比较高的,其他的歌曲坦白说听了一百次一千次,也可能不会让我留下印象。当然,听歌是一种很主观的感觉,我并不需要你的认同。
上到第三张了,因为宣传的无孔不入,让我重新对他的音乐再次有所期待,于是还是很败家买了童话这张专辑。但是,整张专辑听了下去只有闷一个字,我不是说童话不好,但是整张专辑只有童话可以听(另外一首是少年,因为有久违的曹格)的话,那么我真的要为我的钱包的亡魂超度了。让我很纳闷的是,伤心地铁的那个光良到了那里去?第一次专辑中的光良走了吗?怎么打从第二张开始,光良似乎离家出走了还是什么的,总之他作品给我的感觉真的很怪……不知道接下来,我是不是还是要期待他接下来更惊天动地的作品?万一他接下来创不出更胜于童话的高峰,那他会怎么样?
呵呵呵,离题了,今天会推荐这首歌曲当然除了是圣诞节快到的关系,也是刚刚在收音机偶然听到的这一首歌的缘故啦。恰好德峻兄似乎每个圣诞节都很sad,所以就推荐这首歌给他听呗。不要一天到晚lonely christmas啦,Christmas应该是很开心才对的吧!加油啦!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Madagascar这部动画片吗?如果你还记得的话,那么我想这部片子你不需要去看了,因为并不会比Madagascar更加出色,就算是,也不会太多。同样是动物园,同样是去拯救一只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动物。一样有一只中看不中用的狮子,一样有那么白痴的伙伴(共同点就是两边都有长颈鹿),一样有那么荒谬到了野外的情节,还有什么是和Madasgascar不同的?不同的就是少了企鹅这样的角色。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相似,因为大致上的情节相似的程度实在是太多了。
曾经和朋友笑谈,现在要成名谈何容易,只需要你够胆识去做一些白痴的动作然后把它拍下来,那么分分钟你就是下一个Superstar。到时候,要成为万人瞩目的明星就不需要花时间去参加什么绝对Superstar新秀大赛全民偶像这类越来越滥的实况节目。要成名,需要的不再是时间,因为你和成名之路往往就是那两三分钟的距离。不相信?你应该还记得巴士阿叔效应吧?再不然,把距离拉近一点,新加坡的学生自拍性爱画面又如何?嫌远,或者国情不同?那么我国的“你有没有讲”应该算是和我们的国情相符吧??!
本來是想好好寫寫整個葬禮的流程,但是發現資料好難找。原本第一篇是想寫藥師這段的,可是找了老半天竟然找不到相關的資料。後來就退而求次找了破地獄這部份,結果找出來的也不很多。不過幸運的是,倒還是找到本地的道壇發的這個算是喪禮儀式手冊,那我就直接從這裡開始好了。當然我覺得日後還是有可能會陸續有所補充,所以請不要以為我在騙文章數(溫馨提醒:揪跳文在此)……
这一年来,因为认识的新朋友以bloggers居多,所以常常会听到一句话“Blog衰你”。我个人是对被blog衰是不太在意,或许半年多前我可能会在怕,但是现在则无所谓。不在意的原因,就跟交朋友一样,合则来不合则去。而且如果就算之后被blog衰感到尴尬,换个domain和hosting/ip仍然还是一条好汉。但是最近对于这句在本地blogosphere据大多数还算是个玩笑的一种说法,本人有了些少不同的感觉。
前陣子去又去看了一個梵谷特展,説是又,是因爲去年在愛爾蘭半出差的行程中,在朋友的推薦下去看了另一個梵谷聲光展覽。雖然主題同樣是梵谷,雖然同樣是聲光的表演,但兩者的主題,形式和内容都有很大的區別。這次看的展,雖然精緻度無法跟另一個相提并論(而且剛好遇到旁邊有個死屁孩),但是其中一幕讓我深思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