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如果名字这个概念从来没出现过的话,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我很好奇有没有人名字是阿猪阿猫阿狗然后宁愿自己没有名字而都不要这样的名字。又或者一些名人为了不要太受瞩目而宁愿自己没有名字,例如早前很不幸在新加坡声明大噪的那位女生(宁愿自己没有名字纯属假设)。又或者一些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而自卑到宁愿自己的名字从来不存在。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我想一个没有名字概念的世界应该很适合他们。
上个星期,不知道为什么头壳坏掉跑去答应了紫雨去弄一个卖电子书的网站。起初我是觉得很容易,因为他分析下来所要求的东西都是很简单的,但是一天一天过去了,我却找不到一个能够让我自己满意的script来完成他简单的要求。经过几天日夜颠倒的生活后,我在前几天开始打算要放弃了。是的,我很感谢紫雨那么看得起我,但是能力这东西不是说你要怎样就怎样,毕竟ecommerce对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外星的领域。最重要的是,本来应该开始轻松的假期,我竟然过的很stress,就好像在赶Assignment一样。
从WTJ那边得知接下来的星期三会有一场blogger的讲座会,根据一些消息指出,这个讲座将会由本地著名的blogger主讲(Jeff Ooi,Jeremiah Foo和郑立慷)。据我猜测,因为主办当局和主讲人都是专注于时事评论的,所以谈论的也应该大概是blogger的社会责任还是什么的。
前阵子我们英明的前首相出来讲话了,果然是当过首相的人,骨骼惊奇(是的,这么大年纪了还能中气十足大放厥词不是惊是什么?)不在话下,连说个话也能让身边的好一大班朋友仍然觉得他是个伟人这点才叫人钦佩。下台要下得有智慧,年长的朋友如是说,这句话我们的前首相可说是发挥到淋漓尽致,要不是他把在任时的一些事摊开在台面上,搞不好这阵子维奇泄密最惊讶的不是美国人而是我们这群子民。而且你看另一个前首相下台后什么都不说,走在路上搞不好我们这等愚民还不小心忽略了才擦身而过的他呢,这样多不衬他曾经饱受万民拥戴的身份。
我在想,如果我有提笔写日记的习惯,那我在二十二岁的第一页会写些什么东西?过去的一年,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算是我正式踏入大人这个之前显得遥不可及的门槛之前的实习期。因此,在过去的这一年,个人也经历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的自助旅行、第一次在课业感到如此的挫败、(生日前一个月)第一次实习、第一次在孤立无援的环境下工作、(在生日前几天)第一次很众多bloggers一起聚会、第一次参与举办bloggers聚会、第一次入围所以隆重出席颁奖典礼、第一次在歌唱比赛帮头帮尾、第一次继中学后参与一个很大的一个团体、第一次去interview、第一次在blog骗人等等的第一次,以及第一次终于硬着心肠跳入ubuntu的世界(至今已经接近半年)等。
首先,我要先抱怨,为什么我入围的要等到几乎最后才公布,害人家心跳持续不断加速(阿不是说不奢望得奖?)。当晚有幸坐在衣装根本就在瞄准在最特出服装奖(有这个奖吗?不过人家老师入围两个奖~强啊)的全能老师——Kaito旁边,希望开场前我不断走上走下不会造成很大的困扰啦(虽然我觉得如果我是他学生在学校会被打死*宇宙无敌大误*)。当晚我终于是继第一次后,再次可以很乖全程安坐在位子上任由心跳不断加速地等待成绩揭晓,跟完全没有心情去关注自己心情的上一次又是不同的体验。
其实不要过度滥用电脑动画,让电影回到最简单的呈现方式,好好的把故事说好,对观众来说已经是夫复何求的奢望了。或许是电脑科技的发达使然,现在很多人进场看电影已经不是单纯追求故事剧情,而是在意电影里面出现多少次爆炸,然后出现多少幕电脑动画合成的映像,又或者主角如何靠着出神入化的化妆呈现超现实的故事。不过尽管这部电影让个人带着暖暖的感动回到家,可是我还是不能宽恕GSC这该死的电影院又播DVD,还有那爆音的烂音响。
說不期待是假的,但看完了整部電影出來卻有種茫然若失的感覺。老實說電影拍得很精彩,細節處其實也看得出心思。但是電影看完了,再回想整個故事卻發現這跟同樣是炸得轟隆隆的G.I. Joe續集沒什麼差別。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群重新穿上制服回到大熒幕的人,腦海裡想的都是他們在這段期間演過的其他電影。算起來這部Star Trek: Into Darkness(星际迷航:暗黑无界)距離上一部真的有這麼多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