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整个气势弱掉~),六年级检定考试的时候(好吧,阅读率直线下跌了),因为当时全校的老师几乎都被丢到别的学校去监考了,剩下的只有我们为曾接触过的下午班主任(当时我念早班)。不过重点不是这个(duh~),而是在我们每每考完一张试卷出来后开始互相忧心忡忡比较着答案时,这下午班主任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不用耿耿于怀,既然已经付出了努力,其他的就交给老天爷吧之类的话。这种超然的应试态度基本上或多或少还是影响了我日后对考试的态度(虽然我们班本来就在检定考试前也玩得很疯就是~)。
距离上次看电影竟然已经过了快三星期(换句话说,我开始研究生的身份已经有三星期的事情了),今天趁着手上东西还在进度中偷闲赶去了看一场电影(代价是要仍然要把东西给做好)。不知不觉The Taking of Pelham 123已经是去年的电影了,正在写这篇文的时候我还一直以为这是今年的电影呢~会连到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同样是说列车的故事,不过分别在于Unstoppable是说地面上列车的故事,而Pelham 123是地下铁的故事。更巧合的自然是两部片都由Denzel Washington主演,不过这次拍档不是人称肥尊的John Travolta,而是船长Chris Pine。
生活仍然不急不缓地过,我还是在用很缓慢的速度适应着理应会越来越忙碌的研究生生活。不过比我慢的还有大学方面,是说已经注册了两个星期,我桌面上的电脑仍然是隐形中,但愿我早日长出慧根能够看到那隐形的电脑(是说该死的outlook web interface也太难用,而自己也不想去买entourage)。至于supervisor那边,至少在我这边还没有背着他去打小人的打算,所以这阶段应该解读为还好(文风偏露骨,不喜勿入)。
毕业快三年了,在工作的两年里面,很惭愧的回想起是会发现自己很爱觉得自己是专业的。当然前提如果自己真的是很好的话就没问题,但是万一不是的时候,最坏的不是沦为笑柄(其实如果我说这是最好的结果大概成立),而是身边的人都被你弄到认为你真的是专业那真的很糟糕,呵。好吧,现在总算失业了(大概半年多这样),换了另一个身份,既有的mind-set也大概要随着这变化而抹掉。
长这么大大概也是时候学学怎么煮东西了,总不能餐餐煎蛋公仔面白饭捞酱油吧。可是同时间却又不想毒害全家那怎么办?那就只好等父母亲都不在家剩我一个(偶尔还有我妹客串当白老鼠)的时候在我妈的厨房玩乐实验好了。经过几次的实验后,其实得出的结论是──味觉不敏感的人不适合下厨,就算是煮给自己吃好了,呵。(接下来爆多图)
其实跟外国人介绍马来西亚是件太有趣的事情,尤其是国内乱象层出不穷更是能够让人介绍得绘声绘影。前几年我第一次背包去了柬埔寨的时候,当地的小孩见到旅客都会问是从那里来的,几乎是媲美电脑辞典,在说出国家后就有人马上答出国家首府是什么地方。对于马来西亚来的我们,他们还加了一句──有很高的twin tower哦。是啦,是个外国人设计,好像也是外国人建造,楼下的购物商场也是人家经营的,值得骄傲自豪厚?
是说,这是一部独立电影吗,如果是整个故事的完整性也未免太强了一点(整个就是stereotyping到极点)。自己还满喜欢这样的故事,不会故作煽情(天哪,想到了那部香港的岁月神偷),平平淡淡描述两父子在父亲最后剩下的一丁点日子的故事。电影内虽然没有人大鸣大放大哭大笑到处拥抱到处乱吻更加没有港式的“金句”连串,可是从他们很压抑的表现还是让人感受到浓到化不开的爱。(Spoiler Alert,不过我觉得就算spoil了故事整个还是非常值得看的,我其实也是知道故事再说什么后才进去看的)
说实在故事很俗,但是总算有纹有路(脑中浮现最近重看N年前超烂的十面埋伏),感觉也有点飘逸的感觉。总算等到一部武侠电影是没有千百人站在一个广场上一整片的颜色,或者是一整片红红绿绿的花草树木,而是真的在讲述主角的心路历程了。苏照彬的《剑雨》拍得的确不错,当然不是完美,但是及格的确有余。其实武侠电影真的可以很有趣的不是吗,可是可不可以不要把很烂的十月围城叶问这等排进这个类目?
今天要介绍一个游戏,简单到我只是跟我妈说了一次,她就弄明白个中奥妙的游戏。这游戏主办人虽然说得清清楚楚,也不能说隐藏,就如果未经过深思(很可惜,好像没有人肯这么做),背后的数字流通恐怕就没有人知道。为了不要替某公司打广告(我个人认为他们赚取暴利),所以我用很多的metaphor来形容这个游戏。假设现在有甲乙丙三方,事实上游戏之需要至少三个人就能开玩了(甚至在甲非常desperate的状态下,甲也可以分饰乙丙或丁等)。假设甲是庄家,乙丙(或其他人)都认识甲但却互相不认识,为参与者。
最近几个月,发觉自己对很大马式的华语消化不良。虽然自己的华语也非常KL,但是却和我认为那种极度大马式的华语相比之下,我的KL华语很可能就根本不值一提。前几个星期,在我开始我的实习之前,我从朋友的推荐看了一段本地人制作的MV,算是很underground的吧,但是人家目前已经从地下红到大马很多的论坛了。是的,这个很骇人听闻的MV就是鼎鼎大名,但是对我来说却差不多60%不知道他在唱什么的“麻坡的华语”。我不是因为不会福建话而听不懂(听我还是会听的,因为我妈是,不然我妈讲我们坏话我以为她在赞美我就糗了),而是很多很大马式的华语让我听到八只耳。
还记得以前曾经看过已故Yasmin Ahmad导演的某贺岁广告吗?就那个互相吹嘘自己的孩子有多么棒的那支涅,看起来这部《天天好天》有一点是算inspired by这个广告的样子。看完其实有点不晓得为什么在新年节庆期间我们这块土地洋溢的都是那种很苦情的氛围,尤其是影像方面比如说孤独老人在家等孩子回来吃团年饭啦,刚才说的一堆老人在老人院不停吹嘘自己的孩子多么棒啦,今年也不见有任何改善的迹象,因为都是老人在带点自责的语气希望自己不会成为孩子的负累。当然不是说这季节不应该感恩图报尽孝道,只是……我们需要这么苦情吗?
最近报纸上很多正中中小学生贴身课题的新闻,比如说什么历史科纳入及格标准啦,什么学生在厕所还是什么阴暗角落掏阳具要跟小女朋友怎样怎样被拒绝啦,总算暂时把那个人认为非常丢人现眼的100层大楼的事件这个课题给暂时转移开来。说到历史科嘛,说来惭愧,虽然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透过地方研究,一直到五年的中学生涯,学了那么多年的历史,我都从来没有对这科产生任何一丁点的兴趣,难听点其实是有点近乎痛恨。
他坐在电脑前,一边在和另一个朋友通过网络电话聊天,另一变的思绪,却在自己的CD盒左翻右翻,试图找出那张陈年的精选集。她,还不知道他的阴谋,仍然很兴高采烈的听他口沫横飞,乱七八糟的乱掰。
终于找到了,男孩从CD盒找出那长尘封已甚久,显然没什么听的精选。曾几何时,当男孩买到当时翻版的这张精选兴奋得日播夜播,一直播到CD表面花得连自己映在上面的倒影也支离破碎。 (more…)
就快毕业了,昨天刚拍好的照片很残酷地提醒我这个事实。从朋友的口中得知很多将会各奔东西(好夸张的形容词),有些不读了,有些则转去别的大专。而我自己到现在还没有要走还是要留的谱。离别总是伤感的,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大家才会有这样的机会重新聚在一起,说到这里有点羡慕我的小学老师,至少她可以每年见我们一两次(她生日和过年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