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謎一樣的上篇,如果以為通勝就只有這樣,那就大錯特錯了,沒兩把刷子有怎麼稱得上通勝之名呢?說到通勝這個名字,記得有一次我在研究生辦公室不知怎麼的跟一個廣東省來的研究生有說到這個,說了半天她竟然不知道什麼是通勝,然後又花了老半天解釋才知道對方只知道通書,不知道通勝,也不曉得會叫通“勝”,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在粵語通“書”跟通“輸”同音這樣。所以通勝這名字是從哪裡來的,看來還有很大的商榷空間?
因為是走促咪路線,所以這系列文章不是以老套的春牛圖開始介紹通勝(是說沒哏的時候可能也會寫一寫就是,有人要看嗎?),而是一些很有趣的篇章開始。今天寫的這篇,就是與生兒育女極之有關係的。不過,本着老少咸宜的路線,所以這篇文章應該是不會涉及太多很情色的文字。如果想看到比較露骨的內容,這篇應該是沒有吧,所以請放下你萬惡的滑鼠繼續看下去吧(是說沒有滑鼠要怎麼點閱?)。
新年前收到信又害人小鹿亂撞了一下,沒想到打開來心情整個180度轉彎,恨不得馬上抓個兔寶寶狠揍一番。看來我應該自己開個PO Box,不然每次寄來都是這種奇怪的信徒得個煩字。其實這信在各大社交網站都看到很多人收到,而且大多數人對此的評價都不太好,照他老人家的思維我應該換掉這些朋友。若不是我最近清掉了很多不怎麼聯絡的朋友,我想再清下去我直接到深山裡面壁修行好了,搞不好最後還學會獨孤劍法。
身為華人怎麼可以不認識自己的文化,雖然本人是沒有很喜歡很多建立在功利之上的風俗習慣,但是知道總是好的。可是文化源遠流長得比拉讓江還長是要怎麼下手,除去有萬能有驚喜的通勝,還有誰可領風騷?所以在這個新年季節,我會節選通勝的一些章節出來讓大家可以多讀通勝,以讓大家在生活裡無限樂勝(是的,我好象已經在湊字數了)。這篇是第一篇,所以我們會先約略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神秘的內容好了。
年初一竟然也要交功課,是也太桑心。這幾天因為自己不能喜慶佳節,就常常會不自覺在朋友很歡樂的status updates留下自己沒有過年,事後回想一整個感覺就好像我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乞討別人的可憐一樣。其實說出那句話是完全沒有想到那麼多,純粹是很順口的自然反應。不過這種很負面的想法不宜一直延續下去,所以今天我們來好好討論一下最近的一些應節的傳聞好了。
我想這青嗶嗶的網誌看久了應該會頗膩,加上又適逢過年的關係,所以我就趁了這個機會用了一點時間來微微弄了一下整個站點這樣。目前比較明顯的是上面的橫幅,和旁邊的站點名字微微更改了一點。暫時來說一切的格局應該是維持一樣,只是這幾個星期裡我拿掉了一點可能讓大家找不到其他文章的東西,待大家習慣了可能再考慮加回去。另外首頁的鏈接,也已經如前文說的全部更改為報名參與跳坑活動的同仁們。
年轉個彎就要到了,所以雖然本人今年不過年,但是既然挖很深的洞端出了跳坑這玩意,所以還是得繼續很熱血地跳下去。當初也說過是為了讓自己有個理由繼續寫下去,其實這是我到肺腑這個圖書館裡面搜了這本叫做內心話裡面的書說的,簡單來講就是肺腑之言這樣(需要加件羽絨嗎?)。或許對很多跳坑族來說,這活動也是一個讓大家重拾寫作的樂趣的契機吧*搔頭*?
本來是想好好寫寫整個葬禮的流程,但是發現資料好難找。原本第一篇是想寫藥師這段的,可是找了老半天竟然找不到相關的資料。後來就退而求次找了破地獄這部份,結果找出來的也不很多。不過幸運的是,倒還是找到本地的道壇發的這個算是喪禮儀式手冊,那我就直接從這裡開始好了。當然我覺得日後還是有可能會陸續有所補充,所以請不要以為我在騙文章數(溫馨提醒:揪跳文在此)……
話說乾涸得像什麼一樣的我在元旦期間收到了一封信(是說我竟然可以拖到今天才寫完結篇也太拖戲),從一開始收到的憤怒,到開信時的嬌羞,然後大愛到希望可以共享,在外人看來簡直就是一段戀愛的縮影。可是新聞看多是好的,因為我很多小三不說,最可怕也不是他老大找到我地址,而是好像有聽到說有一家人收到很多收件人為不詳的這封信。是說這樣這封信就變成了不祥之物嗎?想起來都怕怕的……
一宗小孩失踪案引发出来的舆论实在令人觉得心寒,拋開所有其他的因素,且先看結果,小孩終究還是不見了不是嗎?既然小孩不見了這對父母親已經飽受巨大的心裡壓力,那把指責加諸在他們身上是應該做的事嗎?如果我身邊的朋友跟社會的結構相若,推算起來,這個社會裡指責的人應該也不在少數。幸運的是,這對父母尚算堅強(我先assume沒有前幾年親生父母殺害小女兒的慘劇發生),並沒因此被輿論擊垮。可是這樣一來,會不會使得接下來遇到這樣遭遇的人不敢站出來報案,畢竟小孩走失十之八九都是父母的疏忽?
今天终于终结了差不多两个星期的电影荒了,这次开斋的电影是大概也接近下画的现代魔法童话——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我已经快忘了之前翻阅原著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更不用说最近很少看书,hence很少po文),所以对原著已经没有太多的印象。电影拍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变成越来越成人童话(毕竟长大了,而且如果跟随JK Rowling的步伐从第一部追起的话,也已经到达可以接受人生黑暗面的年纪。
如果有什么年度回水片之类的奖,那这部电影整个就是够格有余。有时候,在一些小细节,因为思维逻辑的不同,所以要直接翻译一些词汇其实不容易。这部片子英文叫《The Lady》,但是若要直译为《那个女人》有点上不了台面。因为在这里的The,有一种很确定就是这个女人,不是隔壁家的王嫂,也不是对面的陈嫂这样。若是直译为《那个女人》,其实好像有点变成《That Lady》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本人的粗浅的见解,欢迎指正,我是不会因此讨厌你的,放心。
上了advanced diploma后,和diploma的学习生活相比,最大的分别是我们的参与感加重了。可是很有趣的现象时,每当我们的lecturer在课堂上发出问题寻求学生的答复的时候,她/他能等到的却只是沉默的空气。有一次,我们的psychology讲师甚至一针见血地说出:“你们根本不是humble(谦虚),而是kiasi(怕死)”。回想我以前的学习日子,从小学到中学,印象中我根本没有很多的机会在很多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机会。我甚至还记得我在中学的第一次presentation甚至是一个failure……
有些事情不是杀到埋身,是无法逼使我去想想之前的信念是不是值得修订的。这阵子其实过得极其荒谬,加上好多事情似乎像是约好的一样,一件一件完全不按牌理(虽然本身也不打牌这样)堆到眼前,还没来得及整理就得全部塞到寸土尺金的心脏这样。其实年龄也老大不小了,被催婚似乎在我们的社会已经变成是一种常态,甚至有时候尽管自己知道这样问人很没有礼貌,但是有时候也是不小心会问了出来,就好像是吃生菜那么自然(虽然也不晓得自然在那里)。
今天除了海角七号我也透过卫星电视看到了另一部算是相当瞩目的片子——集结号。集结号乍一听我还真的是什么军船的故事怎么知道此号非彼号,乃号角的那个号呢。故事其实是讲述一群倒霉鬼是怎么在一个国家的机制下让自己光荣牺牲的战绩失而复得的故事。故事基本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战争的部分,第二个部分是寻找身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