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之前工作的關係,天天看著一堆書寫得很奇怪的地址抓頭是無奈的日常。或許是纍積的負能量太强大,所以身邊好些朋友不多不少都聽過我的牢騷。是的,馬來西亞的地址系統很繁雜,且沒有特別統一的標準,所以處理起來非常歡樂。當然這裏說歡樂,在我的角度是很多的痛苦(啊不然我就不會受不了離職了)。至於問題有多嚴重,在這裏也不一一細數了。
因爲牢騷實在太多,所以在Sinar Project掌舵的朋友(其實掌舵人也是目前唯一的工作人員,幫忙捐款一下啦)知道净選盟2.0在弄這個工作坊的時候,就推薦了我和我前老闆的名字上去。
雖然説净選盟嘛,主要在乎的地方是選民冊的部分,但我想只要花一點時間研究本地地址的人都知道這問題不簡單。在工作坊之前他們跟我約談時説的大部分事情,都是我意料之内的經驗。比如説同一個地方,有多過一種地址的寫法。雖然地址對我們來説信可以送到就好,但回到選民冊的部分,就變成一個人到底是劃分到那個選區的事。
是的,原來同一個地址不同的寫法,會使選民劃分到不同的選區。
當然這是問題之一,他們比較在乎的是同一個地址有太多不一樣的人登記。難聽直覺點來説,就是幽靈選民的問題。這裏問題有兩個,其一是這地址是不是真的存在,也就是説如果我要上門拜訪這地方是不是存在。第二,就是這些人是不是真的都住在哪。
當然我不是人口普查官員,無從過問。但這的確是選民冊爭議不斷,的最大因素。
當天主席Mr. Thomas Fang很樂觀的說,引用英國人的經驗,先是整理好地址,然後爲每個地址放一個編號,這樣就好。甚至在整個工作坊,他還是一直給我這個印象。可是問題是,現在牽扯的不只是地址的事情。問題得分兩部分來看:
- 嚴格統一的地址系統
- 使用(1)的其它系統
(之後文章以(1)/(2)代表)
選民冊的問題嚴格來説屬於(2)的範疇。防止多人用同一個地址注冊,你只需要在數據表查詢哪個地址超過N個選民很容易,只要(1)的部分做得好。可是依據外國的經驗,人家至少花的時間沒有二十年(英國)也有十年(澳洲)。在這中間的過渡期,我們要面對同一個地址很多選民的問題几乎是無解。
尤其當你發現,很多偏遠地區,是全村人都用同一個地址(同一個門牌)的事。
正常來説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爲如果大家都是同一個門牌,門牌稅要怎麽繳交?
好了,就當作我十年後再回顧這篇文章,假設當時(1)做好,然後選民冊(也就是其中一種(2))具備自動檢測多人注冊同一個地址的功能(這裏不考慮住劏房的情況,尤其是高等學府林立的地區)。這其實有助防止幽靈選民嗎?
我一直搞不懂爲什麽Sinar Project總監Khairil Yusof説的「弄太周到,小心落得某極權政府國家的程度」。
一直到同時與會的上司把我點醒。
在一起吃午飯的時候,我聊到净選盟主席把賭注都放在標編號上感覺有點不太對。換個角度,如果(2)的設計是防止多人注冊同一個地址,那反向去執行——我們讓這些鬼都注冊不同的地址。考慮到之後18歲自動登記選民,這一切的成本就只是讓他們都去更新身份證就好。
溫馨提醒:2019年5月1號過後,若需更換身份證地址,必須呈交新地址的水電單爲證。
100只鬼,100張水電單很難弄到嗎?
當我在午餐的時候隨意説了這個反證的時候,我上司就繼續問,那你要如何修改(2)使得它可以偵測這些。當時我最直覺的想法,就是跟稅收和地方政府甚至其他政府服務連綫檢查。然後上司就點出了,嗯,如此周到的檢查,就是Khairil提到的隱憂。
要多周到,才叫管太多呢?
不過回到工作坊的部分,比較讓我眼界大開的是,原來各造都經歷過我曾經的痛苦。是次工作坊除了邀請相關的政府單位,外國專家之外,也邀請了不少私人界的代表。雖然知道大家爲了方便,都自己建立一套系統(然後各自不合,就你覺得某地址是地區A,但我認爲是地區B),但沒想到是到了那麽thorough的程度。
甚至各個政府部門,都各自有自己建立的一套。
挫敗感,當是這兩天工作坊的共同主題(我其實錯過了第一天大半的部分,因爲記錯日子加上身體抱恙)。各造代表無疑是深受其害的一群人,但同時間我想很多人也跟我一樣發現地址系統目前雜亂無章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最叫我驚訝的是,現有的路名很多時候是不需要地方政府去批準的。這大概是爲什麽,很多住宅區都有很奇怪的路名。
雖然一天半工作坊,并不可能會推動任何實質的改變,但净選盟起了個頭,雖然是爲了選民冊的auditing而起,我相信他們呈交上去給首相的地址改革建議書(我知道現在首相有心要爲了選民冊修改這個很荒謬)應該會利惠平民百姓你我他。
最後要感謝NGO/CSO的朋友們的邀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