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賴騎駿馬肆意翔遊天際

書生的內觀筆記

以上師的觀點,我們如果遵從佛法去生活,那麽法則就會給予相應的獎勵。反之,倘若我們處處牴觸佛法,那麽法則將會透過自然的環境打擊我們。是以,透過遵守戒律,我們才有辦法產生正確純粹的覺知。在建立了敏銳的覺知後,我們才能開始捕抓和觀察發生在自身的各種感受。

如果說課程把大部分超自然的部分省略掉,那麽僅剩的就是佛學的世界觀。透過課程開示的內容,我理解到的是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透過四種元素的各種排列組合而成。這四種元素分別為風火水土,各自都有自己的特性。我們身上升起消逝的各種感受,其實也就是這四種元素在我們身上冒出來的後果。

透過飲食,和吸附周邊環境懸浮的這些元素,我們的身體就會在吸收後把這些元素重新排列,然後再透過身體表層排放出去。比如說如果我們吃了很多熱辣的食物,那麽身體在吸收後,就會在全身產生很多火元素的東西排出去。內觀修行者於是就會透過覺知,發現身上多處有溫暖熱熱的感受。

習性反應(巴利文:sankhara),在我的了解下有三種深淺不一的程度。我們在一般生活的待人處事,是會留下印記的。有時候輕微得就像在水上劃了一筆,水過無痕;也有時候想是在一片沙地上畫了一筆,風吹過終究無痕;最嚴重的,就是在一塊石板上刻了一筆,那就得經過長年累月的風沙才能逐漸磨蝕。

會說這個,其實就是關乎第三個身體感受的來源。之前約略有提到我們透過覺知,發現身上體驗的感受時僅僅保持中立觀察的態度就好。這樣我們就能體會所有的感受到頭來,終歸擺脫不了升起然後消逝的定律。修行者切忌對這些感受產生任何貪愛(巴利文:tanha,英文:cravings),甚至瞋恨(英文:aversions)。在沒有貪愛和瞋恨下,修行者自然也不會對某種感受趨之若鶩。

這種對感受保持中立的態度,就是我們一次次磨練出智慧(巴利文:panna,英文:wisdom)的契機。修行路漫漫長,我們終究會透過一次次的練習,看透了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所有感受,終歸只是不斷的升起和消逝。於是漸漸的我們開始走向解脫的路上,過去深埋在深處的,甚至是透過輪迴帶過來的習性反應,也會慢慢地以身體的感受終究慢慢浮現。

是的,我之前就說過畫風會漸漸玄幻,就是在說這些。

剛才說的那些刻在石板上的習性反應,在佛法的世界觀裡,是一種會透過輪迴傳遞的東西。在上師的解說下,修行者可以透過修習內觀,透過敏銳而中立的覺知,就會發現無論透過什麼方式升起的感受,終究還是會漸漸消逝消散。在這些習性反應幻化成的感受也在我們中立的覺知下升起消逝後,我們就會離解脫這個終點越來越近。反之,如果我們再度陷入追逐愉悅感受,然後瞋恨尖銳感受的困局的話,那麽習性反應將會不斷衍生,而我們自然跟解脫的結局漸行漸遠。

其實課程上到第九天第十天,上師就會開始要我們帶著覺知生活。我們不再是在靜坐內觀的時候,才來慢慢體驗身體的感受。無論是在行走,工作,甚至入睡前,我們都應該帶著敏銳的覺知,覺察自己的呼吸,覺察自己身體每時每刻的感受。

某程度就是要我忍住不要一直搔癢啦。

人生好難。

但個人覺得比較有意思的,就是我們應該把這份智慧同時應用在待人處事上。在佛法描述的世界裡,我們的言行反應,都源自於我們對外在刺激的想法。比如說同樣是在罵「你豬喔!」這種侮辱性的語言,出自對同儕或小輩那種帶笑的斥責,跟被事物激怒時觸發的,都會有本質上的不同。可是源自外界,抵達我們感官的所有感知,也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升起和消逝?

上師在開示期間說了很多故事,其中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關於一個想上門踢館悉達多的人。見來者不善,佛陀也只是靜靜地說「通常我們到別人家作客會帶禮物,但你今天帶來這份憤怒的禮物,恕我無法笑納」。當然故事很長,但學員因為不能帶筆記本,所以我根本沒辦法抄筆記,更別說寫日記,所以只記了個大概。

但重點就是,有時候別人帶著惡意來,我們並沒有接下的必要。

更何況人家倘若帶著惡意,根本不在意你的反應。

就算在意,也只是希望你不快。

那何必遂了他意。

當然開示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我們是如何透過六感去和世界互動。然後剛才也提到我們終究會感知到自己並非一介實物的部分,在佛教的世界觀,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由剛才說的四元素,透過不同的排列組合的震動組合而成。上師有試圖舉例說這一切是如何有科學依據,甚至宣稱好一些科學家已然證明佛陀此說已經得到現代科學的驗證。

頗有一種駭客任務The Matrix電影中世界觀的即視感,只是四元素和震動組合變成了0和1的不同排列組合。想要獲得智慧看破這一切進而解脫,就接受red pill;反之想繼續沈淪選擇不看破塵世只是浮雲的,就接受blue pill這樣。

但在我的角度,我還是覺得把這一切看成比喻就好。畢竟時代和文化的差異,我們實在沒必要太執著於這些用詞上的精確。這一些學說的重點,我個人是覺得應該要放內觀的修行上。世間的一切,或許真的如佛陀所說,都是不斷的升起又消逝。或許有時候會很長,但沒什麼是永恆的,痛不是,愉悅更不是。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必須消極過活,我們或許會覺得人世是個修羅場,但在力所能及下我們也應該維護公義。倘若看到他人受壓迫,則當挺身而出。佛祖終其一生,都是帶著慈悲為懷的心而奉獻。是以我們應該崇拜的,是他人性中慈悲的特質,而不是他既定的外在形象。我想,這就是上師刻意把所有儀式,甚至大部分神鬼之說都抽掉的原因。

leave your comment

name is required

email is required

have a blog?

This blog uses scripts to assist and automate comment moderation, and the author of this blog post does not hold responsibility in the content of posted comments. Please note that activities such as flaming, ungrounded accusations as well as spamming will not be entertained.

Click to change color sc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