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应该是上星期应该发上来的,谁知道上星期一整个星期精神不佳只好作罢。上星期的精神差到言重失眠,然后看电影的当天早上在上课途中还差点晕倒。这么大一个人,还是第一次那么害怕,当时虽然日光日白,但是伸手不见五指,眼前所见,全是一大片白色的点点,呼吸开始急促,仿佛空气越来越稀薄。我知道自己如果再撑下去只有马上晕倒的结果,于是中途下了车坐下来休息一下(在列车上的我是和一大堆人挤在一块站的)。一出了列车,我几乎是以跌撞的方式向前方摸索(因为视觉越来越模糊)。一坐下来就全身不停冒冷汗。还好我是早出门的,预算了我会早半个小时到学院的,所以我就坐了大概十多分钟,就重新排队等待上列车。该死的是,列车的班次好死不死这个时候发生误点的状况,准时也变迟到,晕……
好了,回到正题,总的来说,哈里波特这个系列的电影导演是越来越难当了。火杯的考验是那么多本故事中,第一本比前三本每一本都还要厚的故事。感觉上这部电影和倪匡的“只限好友”一样,是拍给哈里波特的读者的。非读者的我,因为导演的匆匆交待,看的我有点@@。虽然剧本还是交待了整个故事的主要部分,但是更多的部分是匆匆带过。我想这个故事其中两个最重要的是Triwizard Championship和那个世界杯吧(一时忘了怎样拼)。虽然很多人很不满导演只是很马虎带过,但是奈何于电影的长度,我想导演也算竭尽所能吧。
至于选角方面,我不明白KatieLeung可以排众而出成为ChoChang的饰演者。据很多波迷说ChoChang是很美的女生,但是大荧幕上所见的只是一个到处可见的小妮子。反而女大十八变,EmmaWatson越变越美,不信的话可以看YuleBall里面她的美丽。几位主角的成长速度可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因为我还记得第一集的Daniel Radcliffe还是小小只矮矮的小不点。几年后的现在,他变得高大得离谱。Rupert Grint还是一贯的那种招牌表情,记得有位影评人说的很贴切,表情犹如小丑一般。
其他的,都是帅哥美女一大群,记得TriwizardChampionship的参赛者吗?把整部电影当作一部超级豪华的电影的确是不错的。只是整个系列给我的感觉是,JK Rowling那么憎恨老师咩?怎么那么多部反派都是和老师有关系的?
為了讓各個主角的關係比較立體化,所以這次寫這部小說有刻意在角色的刻畫下苦功。雖然效果還是有進步的空間,但我還是覺得跟之前幾部中篇相比算是有改善各個角色相對蒼白的部分。可惜的是,由於中間低估了女生上司的佔戲,所以造成故事寫到最後這個角色變成了影子般的存在。不過無論如何,這是個有趣的嘗試,或許下一部還是會繼續沿用這個方式。首先故事要介紹的,是男女主角的戲份。
还记得以前曾经看过已故Yasmin Ahmad导演的某贺岁广告吗?就那个互相吹嘘自己的孩子有多么棒的那支涅,看起来这部《天天好天》有一点是算inspired by这个广告的样子。看完其实有点不晓得为什么在新年节庆期间我们这块土地洋溢的都是那种很苦情的氛围,尤其是影像方面比如说孤独老人在家等孩子回来吃团年饭啦,刚才说的一堆老人在老人院不停吹嘘自己的孩子多么棒啦,今年也不见有任何改善的迹象,因为都是老人在带点自责的语气希望自己不会成为孩子的负累。当然不是说这季节不应该感恩图报尽孝道,只是……我们需要这么苦情吗?
电邮到了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个取代书信的工具,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用email来schedule一些活动,来召集一群人做一些事情等等。很大的原因应该归功于电邮的即时性,可是问题也出在电邮很即时上面。可是要知道的是,因为电邮扮演的角色日趋多元化,所以处理方式也因此因人而异。有一票人主张inbox zero,另一票人按照事情的急促程度分类,也有人是完全不管自己的mail client是不是有archiving的功能把一大票email全部遗弃inbox里面。
最近很流行说“咖”这个字,无论是ABCD咖、咖啡、网咖、咖佬、咖妹、咖(念ga1)喱、大小咖还是别的什么咖,甚至电台也开了一个专说B咖应该怎么过生活的节目。所以为了证明我是追赶上潮流的宅男(一个会突然去爬树玩flying fox的宅男?),我也要用标题的那句话来形容这友人说完全是B咖级(B-grade)电影的District 9。基本上我还是很大胆的没有被这句话下到的主要原因是冲着Peter Jackson的关系,虽然在这之前他的Kong很令人惊吓(那是相反的——A咖包装的B咖剧本)。
其实,这是一部很“好看”的戏电影(什么时代了,又不是看大戏),而且冲着本土制作的名号,身为国人的我们,可以考虑去支持一下。之前的好看两字带上引号,原因每一个镜头,screenshot出来都可以成为一片明信片,可是与此同时,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很大一个缺点,不过这留到待会再谈。刚从bloggers的聚会回来,从钪凯的口中得知(后来也知道钪凯出过专辑),原来他看的时候有八人同时在场也已经蛮多人了,我们进场的时候有五人(包括我们自己,哦,我是跟风渐凉一起去的),不过我们五人也不是最低纪录,有出席者说其中一场只有三人,我晕。其实也应该说说为什么会去看这部电影,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独立制作,不过如此小规模的电影我还真的第一次到电影院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