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报纸言论版(是说今天的言论版相当精彩)看到有人把本地的图书馆文化和邻国做了约略的比较,看完心里着实感到悲哀。主要的原因,是曾经有一段时日,我好大一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内呆的。是以,说起图书馆,内心的苦水整个犹如滔滔江水一般不吐不快。是说,本地怎么好像少了一些可以让大众安心读读书上上网打打报告的地方?是说一定要付钱到优雅的咖啡厅喝着昂贵的咖啡,打开手上任何可以显示文字的东西就是唯一的选择么?
无论是爆破连连的动作片,或是情情塔塔的动作片,甚至乃至爱情动作片(咦?),我想大概有半数以上的男生都爱吧*搔头*?这几个星期倒是看了两部动作片,不过格局和形式完全是走两个极端的。先说不喜欢的好了,那就是前阵子史泰龙挂帅带着一群动作巨星打到半生不死的《敢死队二》(The Expendables II)。比较喜欢的,则是个人偏爱Joseph Gordon-Levitt领衔主演的Premium Rush(这人最近戏上个不停,紧接的就是科幻动作片The Looper,是也太频密了一点,不过换个角度,是快要晋身巨星行列么?)。
夜深人静,是个写文章的好时间,其实也是工作最好的时候,因为在家唯独在这个时间是最安静的。前阵子为了准备进电影院看蝙蝠侠三部曲的最终篇The Dark Knight Rises重温了Batman Begins,整个看得有点快热泪盈眶。看完了,看着第二部The Dark Knight却怎么也看不下去。一部电影看完后,有时候不见得会想要重温,尤其是故事情节震撼到你事隔多年还是记得约略发生什么事的时候,恰巧The Dark Knight就属于这个类别。结果,犹豫了几天,也大概整理出第二部到底在说什么,就抽空进了电影院去看这部备受瞩目的大作。
明天八点开始,若一切顺利,本站将会配合Stop 114A的活动关闭到晚上10点。其实心情在这整年一直都在很低落的状态,也没有很想去理这事情到底是在干嘛,但是这几天日期逼近了想想自己毕竟还是在网络上有发文的习惯,所以还是得强打精神呼吁一下。至于详情其实随便搜就有一些不错的解说文章,所以在此就不多说了,有兴趣可以直接查询。简单来说,如果我没有了解错误,用四个子概括就是——未审先判,在还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无罪前就先假设你有罪了这样。
这阵子除了自己的事情,也听说了一些别人的事情。有时候东西听多了,尤其是有共鸣的时候,会有一种想要用什么形式写出来的冲动。晚上从大学开车回家途中一时心血来潮想起了一段,后来在这个我应该睡着的时候,在忙完了手上需要做完的事情后突然想起了那一段词,结果就索性再组织一番化为一段字。其实是也可以写成一篇极短篇的,只是最近喜欢了类似诗词般的短小精悍,所以再度尝试一次。
过去的两年来看医生的记录大概是破了此生的记录,尽管小时候的自己是个药煲。前一年是因为脚伤,后来是因为一直感冒,在过去的大概八个多月就已经四次,现在是怎样?在吃了一个星期的西药(其实就是三月多病了过后那次医生另外开了一些备用的药),混混沌沌了一个星期后,才决定这次去看看中医。虽然小时候已经习惯了,但是成年后去看中医倒是第一次,所以整个过程笨到爆。
这几天听到了一首歌,因为正在开车,所以先留下印象的是旋律。至于歌词记得的都是很支离的,好死不死歌曲播完后DJ整个当没事人一样完全没有报歌名,于是整个人像疯子一样找了老半天才找到这原来是张起政演唱的《爱像瘟疫蔓延》。一找不得了,原来是阿管先生的词。歌词其实说得很贴切,甚至有一种为我而写的错觉(这当然是假的,我当然不认识他们,呵)。
在夏威夷住过一段日子的朋友说他这次变得很亲民,但是个人还是比较喜欢Tobey Macguire版本的蜘蛛侠。前阵子在电视上重温第一集的时候发现整部电影看起来已经看得出相隔一个时代了,无论是人物的造型,甚至到特效的运用,现在如果重新上映应该会被大喊回水。相比之下,这一代新的蜘蛛侠的确在画面上带来了新的体验,尤其是近乎到动作片必滥用的立体效果,个人是看2D版,相当庆幸没有多付钱买罪受。
或许是灌了一大支可乐(是的,应该有很多人知道我是可乐控),所以本来想睡觉的,现在变成了在电脑前打了这篇文章。最近生活过得很fucked up,唯一正常的是我维持了近乎固定的运动,其他的如果以分数衡量,大概是负分。感觉上世界上也没有什么可以motivate到我,或再次点燃那股斗志,it feels like I am giving in, and I can’t friggin help it, although I really hate this feeling。
研究工作不见进展,但是倒是在三小时内把一个月多前在脑海一闪而过的故事变成了一堆字海。故事的来源,或者启发会写这篇故事其实是发生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突然想到的。所以,如果故事看起来有些情节很雷同不用怀疑,因为的确是inspired by那部电影就是。至于情节嘛,我是会承认有点找戏来做啦,可是故事不都是这样么?
现在除了WTJ最为热心外,连Billy也跟着大伙一起疯了。天啊,这个是什么世界?不过我还是坳不过他们,这一个post全部都是说关于太委屈这个事件的后续发展。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个人头壳坏掉一头栽下去了。接下来会有多少个人会加入呢?老实说我也不知道,他们俩已经在商量如何搞大它,我还在烦恼着如何说服Sven和Emily和Penny参加。说服Sven尤其艰难,因为不管如何哄骗他,利诱都无法使到他动心,结果还弄到自己满身伤(你以为按着良心说话很好玩的啊,哈哈哈哈哈哈)。我是不是说错话了?
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想,可是我的确是很向往电影里面的Ryan Bingham(George Clooney饰演)。挺拔、Charming、潇洒的生活大概光是用想的就会让人兴奋上好一阵子。不过电影中的他很显然是对于飞行有一种莫名的obsession,不然说实在,会有多少人会把一年花一个很significant amount的时间在空中飞来飞去?Always on the move的人从电影中感觉到因为已经很熟练的关系,所以很多事情都是讲求“快、狠、准”的,可能也是因为这样,长年累积下来就变成一种冷漠。Mobility enables one to approach more people, but it doesn’t lasts.
自从柬埔寨回来后就一直忙于功课上的问题,这阵子趁着整理我祖父生日和周年纪念的照片的同时,也一并放上一些最近拍的一些照片summary。如果你现在正使用mobile的data plan浏览这个blog,请不要贸然阅读全文因为接下来将会有很多的图片。同样的,如果你不是在宽频上,浏览此页可能会稍微有点慢,请稍忍耐。如果对specific那一张照片有什么意见的话,可以点击缩图到flickr图片专页留言给我。
很讨厌的原因并没有什么特别,纯粹是因为它们生得又小还要很鬼难拍。给不知情撞进来的人,这篇仍然爆多图(上阵子电影观后感像轮大米一篇接一篇,这阵子是照片帖……)。话说这个星期天因为幽子技痒召集了一堆人马说要办一次摄影聚会,主题是Bokeh,原本是打算先去拍新年这个主题可是机缘巧合下却先拍了这个。而小弟我很鬼死庆幸的有幸搭车尾赶上这趟还有向希、沙登电脑小王子、船夫、孙康一家人和一名不知名的摄影人的摄聚(好啦,是我没心肝忘记名字……)。结果拍完了老半天,个人最满意的竟然是进院拍的第三张照片,其他的不是对焦失误就是……都是对焦失误和构图太贪心咯,都是viewfinder太小误事(借口)。
嘴巴一直说着很久没有看电影,实情是本少爷已经没有那种闲情在放工后经过一个小时半的车程再去看电影。今天得感谢这部电影最后一天上映所以终于打破没时间这种烂借口赶去看了这部应该算是叫座的电影。可能是最后一天上映的关系,所以整间电影院挤满了人潮,相比上次在应该算是同一间theater内看的《鸟屋》简直就是差天共地。基本上这部电影是个大杂烩,掺杂着总共18部短片,总片长应该接近两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