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收到信又害人小鹿亂撞了一下,沒想到打開來心情整個180度轉彎,恨不得馬上抓個兔寶寶狠揍一番。看來我應該自己開個PO Box,不然每次寄來都是這種奇怪的信徒得個煩字。其實這信在各大社交網站都看到很多人收到,而且大多數人對此的評價都不太好,照他老人家的思維我應該換掉這些朋友。若不是我最近清掉了很多不怎麼聯絡的朋友,我想再清下去我直接到深山裡面壁修行好了,搞不好最後還學會獨孤劍法。
身為華人怎麼可以不認識自己的文化,雖然本人是沒有很喜歡很多建立在功利之上的風俗習慣,但是知道總是好的。可是文化源遠流長得比拉讓江還長是要怎麼下手,除去有萬能有驚喜的通勝,還有誰可領風騷?所以在這個新年季節,我會節選通勝的一些章節出來讓大家可以多讀通勝,以讓大家在生活裡無限樂勝(是的,我好象已經在湊字數了)。這篇是第一篇,所以我們會先約略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神秘的內容好了。
年初一竟然也要交功課,是也太桑心。這幾天因為自己不能喜慶佳節,就常常會不自覺在朋友很歡樂的status updates留下自己沒有過年,事後回想一整個感覺就好像我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乞討別人的可憐一樣。其實說出那句話是完全沒有想到那麼多,純粹是很順口的自然反應。不過這種很負面的想法不宜一直延續下去,所以今天我們來好好討論一下最近的一些應節的傳聞好了。
我想這青嗶嗶的網誌看久了應該會頗膩,加上又適逢過年的關係,所以我就趁了這個機會用了一點時間來微微弄了一下整個站點這樣。目前比較明顯的是上面的橫幅,和旁邊的站點名字微微更改了一點。暫時來說一切的格局應該是維持一樣,只是這幾個星期裡我拿掉了一點可能讓大家找不到其他文章的東西,待大家習慣了可能再考慮加回去。另外首頁的鏈接,也已經如前文說的全部更改為報名參與跳坑活動的同仁們。
年轉個彎就要到了,所以雖然本人今年不過年,但是既然挖很深的洞端出了跳坑這玩意,所以還是得繼續很熱血地跳下去。當初也說過是為了讓自己有個理由繼續寫下去,其實這是我到肺腑這個圖書館裡面搜了這本叫做內心話裡面的書說的,簡單來講就是肺腑之言這樣(需要加件羽絨嗎?)。或許對很多跳坑族來說,這活動也是一個讓大家重拾寫作的樂趣的契機吧*搔頭*?
本來是想好好寫寫整個葬禮的流程,但是發現資料好難找。原本第一篇是想寫藥師這段的,可是找了老半天竟然找不到相關的資料。後來就退而求次找了破地獄這部份,結果找出來的也不很多。不過幸運的是,倒還是找到本地的道壇發的這個算是喪禮儀式手冊,那我就直接從這裡開始好了。當然我覺得日後還是有可能會陸續有所補充,所以請不要以為我在騙文章數(溫馨提醒:揪跳文在此)……
話說乾涸得像什麼一樣的我在元旦期間收到了一封信(是說我竟然可以拖到今天才寫完結篇也太拖戲),從一開始收到的憤怒,到開信時的嬌羞,然後大愛到希望可以共享,在外人看來簡直就是一段戀愛的縮影。可是新聞看多是好的,因為我很多小三不說,最可怕也不是他老大找到我地址,而是好像有聽到說有一家人收到很多收件人為不詳的這封信。是說這樣這封信就變成了不祥之物嗎?想起來都怕怕的……
一宗小孩失踪案引发出来的舆论实在令人觉得心寒,拋開所有其他的因素,且先看結果,小孩終究還是不見了不是嗎?既然小孩不見了這對父母親已經飽受巨大的心裡壓力,那把指責加諸在他們身上是應該做的事嗎?如果我身邊的朋友跟社會的結構相若,推算起來,這個社會裡指責的人應該也不在少數。幸運的是,這對父母尚算堅強(我先assume沒有前幾年親生父母殺害小女兒的慘劇發生),並沒因此被輿論擊垮。可是這樣一來,會不會使得接下來遇到這樣遭遇的人不敢站出來報案,畢竟小孩走失十之八九都是父母的疏忽?
從新年開始就開始逼着自己脫離撞牆的狀態,回到正常人的作息,回到已經拖沓已久的工作,同時間也繼續把未完成的這部小說給寫完。依照目前的進度,草稿應該會在過年之前全部寫完,檢視完結構沒問題後,就會一篇篇或小改或重寫在缺哏的時候丟出來吊大家胃口。不過這篇要說的,不是預告這部小說的內容,而是主要算是記下我是怎麼把這篇小說給寫出來的,從腦袋裡的概念是怎樣化為一片字海這樣。
比起《悲慘世界》這個更貼近原意的譯名,我更喜歡《孤星淚》這個名字,聽起來比較有詩意。跟朋友約好看這部電影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光是改期就改了兩次,終於進場看的昨天我竟然在進場前發現了不•見•停•車•卡。所以戲還沒上演,戲外我就已經經歷了很悲慘的境界。這部電影的片名應該是Les Misérables,光是看海報我還以為是什麼驚悚片。沒辦法,誰叫恐怖片大多圍繞小女孩這個主題不放呢?
因为真的很喜欢Up in the Air,所以我很欲罢不能的再写了一篇,这次来写写精彩的语录。因为Ryan Bingham是负责帮企业瘦身的关系,所以电影的一段篇幅是讲述他是怎么代表一个企业去辞退员工的。很喜欢他重复了又重复的一句话
Ryan Bingham: Anybody who ever built an empire, or changed the world, sat where you are now. And it’s *because* they sat there that they were able to do it.
虽然不是什么惊世警言,但是却残酷的真实到不可理喻。
放學時刻的教師辦公室裡,老師們都在忙著收拾作業本準備回家繼續批改。誰也沒有那份空閒,去注意在角落的這對師生的互動。只見這小男生在還沒等到身旁的他反應過來,就已經伸出了手板來。雖然像是甘願討打,但臉上呈現的卻是強烈的不屑,甚至連個正眼都不看過來。
『這次就不玩這麼大了,就他吧。』
轉眼間,這句話從女郎口中說出來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這次的見面,有點像是中場統計檢討雙方在這場賭局的勝算。這男生能如此堅強地活到了現在可說是奇蹟,儘管人生中面對了那麼多次的波折。雖然還在那麼小的時候經歷了喪親之痛,可是卻仍然無阻他走向光明的前程。
與其面對課堂上一群毛還沒長齊的小屁孩,眼前所見,只有空蕩蕩的客廳,和故弄喧嘩的電視機。電視機裡的人依然不知所謂地,為了節目的效果一面嘻嘻哈哈,一面說著言不由衷的話。沒有人搗蛋舉手為了哄堂大笑問一句愚蠢的問題,也沒有人在聽到自己宣佈今天沒有功課而感到雀躍,如今回答她隨堂測驗的,卻只有櫥櫃裡不能說話的福祿壽雕像。雖然無法言語,但是這三尊雕像的頭和身體很巧妙的以一個彈簧連接了起來,所以稍微一搖動,整尊雕像看起來就像在煞有其事地搖著頭。
今天在报纸言论版(是说今天的言论版相当精彩)看到有人把本地的图书馆文化和邻国做了约略的比较,看完心里着实感到悲哀。主要的原因,是曾经有一段时日,我好大一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内呆的。是以,说起图书馆,内心的苦水整个犹如滔滔江水一般不吐不快。是说,本地怎么好像少了一些可以让大众安心读读书上上网打打报告的地方?是说一定要付钱到优雅的咖啡厅喝着昂贵的咖啡,打开手上任何可以显示文字的东西就是唯一的选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