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湊傑夫

真心承認馬來文爲國文不可以嗎?

前幾天小妹邀請我去她學校聽聽她老師講解教育大藍圖的事請,結果回到家大失所望。失望在於堂堂一位法學博士,提出來的論點甚至解讀的角度似乎都有點偏差。不過說是沒有收穫這倒又是未必,因爲其實本人也沒什麼機會去翻閱整個初步報告(Preliminary Report),所以其實並不瞭解。可是就講座裏介紹的部分,其實還是有好大一部分倒是讓我很驚訝的。驚訝的點不止在於其內容,還有就是一些用詞上的不嚴謹以及謬誤。

事先說明,其實本人並不怎麼反對大藍圖。至少對裏面其中一些重點倒是認同的,比如說針對加強學生對國語的掌握能力這一部分。說實在,我也對我妹就讀的學院背後組織發起的簽名活動也有點不以爲然。不以爲然的部分,且容我在下文細細道來。

是日的主講人是號稱「LAW霸」的羅榮強法學博士,光是聽到這個「昵稱」我就皺了一下眉頭。後來講座一開始,司儀許倩莉小姐就落落長介紹了主講人的威水史。室內差不多半數的學生都至少曾經他學生,這番臺詞說出來是要嚇唬誰嘛?可惜雖然名號銜頭多多,但在之後的講說內容卻只給我一種不過如此的感覺。老實說,如果我真的要發問,其實當天他放的每個slide我都幾乎有問題要問。所以整個講座下來,雖然是滿腹疑問,但一時之間真的有一種無從開始起的感覺。

他宣稱這次是第七次召開這個講座,也是心情最沉重的一次。沉重的點在於,明天就是大藍圖拍板定案的時候。據他說,在擬定整個大藍圖之中,教育部並沒有聽取任何的民意。可是這點卻似乎也未必吧,至少以我所知,在定案前有意見的話是可以投書建議的就是。當然他也有解釋說爲什麼不太實際,其實大部分國民都沒有機會好好閱讀這份藍圖。原因是只有在當日的推介禮的受邀之列,才有機會得到一份報告。所以也就是說,這份報告坊間是買不到的。

其實主講人也有補充啦,在這短期間是也有跟其他民間團體接洽討論。在這短期間也有舉行不下十場(沒記錯應該是十二場?)的對話會,所以沒有聽取民意這部分就有點很值得商榷了。其實說到底,他的潛臺詞就是教育部並沒有召見自稱捍衛華教的董總這樣。聽到主講人說沒有召見董總的時候,我的嘴角不爭氣地上揚了,哦。

我沒有要否認這團體對華教發展的貢獻,也不想去質疑主講人本身的立場爲何,只是到現在爲止整個探討的角度就很偏差了有沒有?爲什麼一定要召見董總?撇開是不是捍衛華教先鋒的話不談,不召見是不是必然等於不聽取民意漠視華教?董總到底是把自己放到了什麼高度,因爲這樣聽起來老實說真的很像是個討不到糖吃的小孩在發爛渣。這種很可笑的感覺,其實會一直維持到最後,所以大家可以先找出爆米花。

老實說當天場地提供的座位有點不太好,椅子有點太矮所以很難抄筆記,所以我只挑想說的來寫寫看這樣。

因爲人家是律師,還是要謹慎點好。這裏發表的全屬本人言論,沒有誹謗的意圖,純粹只是出自討論的目的而寫。

由於是在董總的地方舉辦,所以這場演講的重點在於探討藍圖對華教的衝擊與影響。首先先來一點背景資料,話說這份大藍圖是在去年2012年9月11日由首相推介。說到這個日子主講人又有話要說了,可是就好選不選選了人家美國的911時間來比喻質疑會不會對華社是個災難。還沒入正題,就馬上想要替觀衆洗腦這是懷東西。Whatever happened to critical thinking?好吧,讓我們接着聽下去。

藍圖制定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在於試圖改革教育體系來提升民智。首先,他就解釋了制定這份藍圖的委員會是由什麼什麼小組組成的。簡單介紹完畢後,就接連放了幾個名單出來。名單內幾乎清一色都是巫裔的學者(?),裏頭頂多也只有兩個非巫裔成員。接着就解讀說裏頭沒有華人,就算有也是對華教存有偏見的學者。於是,主講人下的結論就是這小組的陣容看不出有在關注華小需求。聽似合理,但講座進行到差不多中期,卻又說哦,我們要掘棄種族政策。啊,既然你要掘棄,又何必拘泥與幾個沒有華教代表的名單?嗯,剛才說沒有邀請董總參與制定,就是在這一段裏說的。

不過主講人倒是有提到一點,就是說制定期間根本沒有到華小實地考察的事請。我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是什麼,但看在他的學位我姑且相信一下。可是接下來說的假設倒是讓我很納悶,雖然是有點關係,但馬上扯出這樣的假設倒是有點太被害妄想之嫌。他大概是這樣說的,就是大藍圖的制定就是要爲了提升學校的軟硬體設備。所以如果沒有人到華小考察,那是不是意味着政府不關心華小的發展。

好吧,現實歸現實,但是但從他闡述的報告看來並沒有這個跡象。是,我認同政府是沒有讓我感受過他們是有在關心華教。但是我不能就因此帶着這樣的感覺跟情緒,去解讀這份報告。如果是這樣,就其實跟我現在以老師身份批改一個頑皮功課不好出了名的學生的考卷,然後一開始就帶偏見直接先扣十分再批改一樣。萬一小孩這次考試,是拼足了全力交出了比往常更好的表現呢?

新的教育藍圖,其實端出來的仍然就是要強勢推動國語爲主要媒介的教育系統。簡單來說,願景就是要在將來只有單一的源流,不再有華淡國小之分。爲了實現這個目標,就分階段推行一些政策。除了改革小學的一些教學上的東西,這份藍圖應該是第一次觸及幼教這個部分。

說到這個部分其實我有點寒心,幼教的確有必要註冊。可是在註冊之外,還要爲之制定一份課程綱要的部分讓我很心寒。主講人關注的要點,顯然跟我很不一樣。他關注的,是幼教的主要媒介定爲國語。所以教出來的學生到了小一如果上的是華小,就會有功課銜接不上的難題。是,這個是很合理的猜測和推論。可是再退一步想一下,這段時間爲什麼要制定課程綱要給這些可憐的兒童?這段時間不是應該快樂成長的時候嗎?

現在的小孩到底生長在了一個什麼樣的教學地獄裏?

再回到主講人的質疑,其實同樣的問題早就在現實生活時有所聞了。現在爲了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本人認爲這是上世紀到本世紀最可怕的一句話),我是有聽過一些家長早早就送了孩子去育幼院上課。以現在的風潮,大多的學前兒童都是在英文的環境裏學習。接下來上小學,若去的不是同樣以英語爲媒介的國際或私立學校,其實也同樣有適應不良的情形。所以主講人說的事情,的確是會發生的沒錯,但是重點個人覺得應該放在不該硬性規範幼教必須教課這部分。

接下來說說華小的事請。據說整份藍圖並沒有明確註明要消滅華教,甚至還以結構不變保留華淡小以及家長選擇權這等話來「保證」。當然在這點我不是不認同主講人的質疑,但是他實在有點太活在過去的感覺。當然以前車之鑑並不是壞事,但是如果一切都從以前的經驗出發其實真的會是好事麼?不要說政治的環境,光是教育這部分的變數怎麼說也比以前的來得繁雜。如果一直仗着老經驗,擺出我是老大哥的姿態要人家聽取意見,其實光是用猜的大概都知道人家爲什麼不找你討論。

華文中學,轉型爲國民型中學再慢慢過渡成爲國民中學的歷史我不怎麼瞭解。但是當時的環境畢竟跟現今有所不同,是可以參考沒錯,但以此作爲模型來解讀藍圖老實說個人覺得有大大的不妥。

其實除去主講人感覺有點偏差的解讀,藍圖其實問題也多多。在整個解說之中,透過主講人的翻譯我其實發現這份報告寫得頗爲草率。如果從學術報告的角度切入,這份報告其實寫得很糟糕。至少在用詞上,並沒有一般學術報告的嚴謹,在一些細節處也處處都是模擬兩可的用詞。當然這其實也可能是主講人在偏差的視角下,翻譯上也反映出其偏見原因。但是我相信一位法學博士應該不會犯下如此輕率的錯誤才是。

話雖如此,其實是日主講人本身解讀的方式還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比如大藍圖說到希望SPM國語達到90%的優等成績,而建議以國小國語課程取代的部分。首先,藍圖的問題出在爲什麼要如此高的優等百分比?再來,就是解讀的問題。在探討教學時間與成績的關係時,他端出的是SPM各族考獲優等的比例。然後就藉此與各源流小學相關教學時間掛鉤,來提出質疑。可是問題就出在這裏,前一兩個slide才承認說華小目前有14%的非華裔生,然後你後面就吧各族考獲優等的比率與各源流小學的教學時間掛鉤。

首先,這樣的解讀漠視了一些現實的狀況。首先不是每個華人,他們的孩子都會就讀華小。同樣的,不是每個巫裔學生,都會就讀國小。所以拿各族學生的成績,漠視他們小學到底就讀什麼學校,來硬性假設說華人必讀華小等就是個謬誤。更荒謬的是,好吧,後來說到英文成績,他的結論是哦,小學上課時數與SPM成績沒有任何關係。這裏你先記着,後來在探討從什麼地方生時間給可能要增加上課時數的國英語課時,那不如就把華文課的300分鐘撥一點出來好不好?

關於主講人的部分就說到這裏。接下來要說的,就是董總的正式迴應,跟小弟在這課題上的一點意見。

(待續)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