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知道如何下标题,那就只好来一个简单明了的好了。昨天(希望写完不会跨入星期一)临时受邀被采访,其中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这一个问题,这个blog今后的内容取向和定位会朝向什么方向。其实这几个月来,或者应该说从开始就业那段时间吧,那段时间大概是整个内容取向的分水岭。就业前,也就是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很多时候的内容会多围绕在自己的情绪,身边的事宜等等。可是就业后,更明显的大概是今年开始,我开始有意无意的避开一些比较生活的内容(除了摄影,因为今年开始更多时间花在学习摄影上),而把整个内容回到自己的思索。
其实这个blog会变成电影观后感为主是一种无心插柳的后果,主要是因为经过了四五年,偶尔回看以前的文章,会发觉有时候当下觉得很重要的事情,到了四五年后的今天,却比鸡毛蒜皮还不如。所以,生活上的一些东西出现的频率递减,而电影观后感则从以前比较high level和似是而非的评论,开始加入了更多自己对故事的感觉,总之就是把一切的中心,都回到自己的思索。
我也记得我在访问中有说到,吸收文字,思考,和写作是三个不能分割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没有去看书,那他就没有思考的基础,没有思考,那出来的文字就完全不值得一看。只是,每个人的思考方式都很不一样,可能是工作性质使然,我思考的方式,是通过写作。比较最近的思考,就是之前那篇说旅行的文章。其实文章的内容很松散,因为在现阶段这篇文章还是处于比较低阶段的braindump(把脑袋里所有的东西都丢出来),要是在未来我找到一个比较好组织的点,那么我就可以based on这个braindump把所有的东西在组织起来做一个比较consistent的结论。可能若干年后的版本会完全风牛马不相及,可是从中大概还是可以看得出整个转变的流程。
至于读者群方面,其实这四五年来,虽然长期处于冷场,可是偶尔一些突发事件还是会在意料之外有大起一阵子。说从不在意是骗人的,因为的确曾经很在意过自己是不是有潜质可以让很多人喜欢我的文字而天天查询人流统计。可是这几年来查询的频率也同样开始大幅度降低,只是偶尔看看流量是不是有什么不正常的走向再去看看是不是站点被攻击还是什么的。基本上,因为整个中心回到自己的身上,所以读者在这几个月开始已经变成不是什么我会顾虑的事情。
至于向希说的文字素养会因为多写而提升,在我身上倒是看不出来,我的文字来来去去四五年来都是同一个模式中打转。至于她说的打字速度会提升我想除非我肯下定决心去学个五笔大易仓颉还是什么的,不然速度我大概已经到达极限(个人的极限,其实我打字速度在这个行业内算慢的),然后错字也因此会出现得更频密。
其实身边比较具体比较回到感觉的文字并没有完全消失,事实上大部分我都把它们丢到一个我已经不大在乎的twitter了。不在乎的意思,不是说我不发,而是我其实并不在乎twitter是不是明天就要关闭,是不是会把我的文字拿出去卖还是什么的。因为对我来说,心情来了又走了飘忽不定,残酷的来说时候会发觉这种情绪完全是没什么值得记录的空间,所以丢到twitter的确是让这个blog的signal to noise ratio大大的改善。
说了那么长,其实结论也只不过只是四个字——忠于自己。
@鸿哥(毕竟你比我老)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