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賴騎駿馬肆意翔遊天際

來讀一讀好人寫的書

之前那篇以為可以一次過說說兩本書,結果只是約略寫其中一本就已經是千字文了。這就算了,用字不算精闢的我就算寫了那麼長還只是約略寫了個皮毛。今天要介紹的,是前陣子剛好有出席推介禮的這本《八府巡按•八音乩童》。在講書的部份之前,先來看看當晚派發的宣傳文案好了。我必須承認我不是他的忠實聽眾,所以看到文宣第一段的感覺其實跟看完之前那本的一樣——無感。雖然說用詞是有點誇張,但平心而論其實離事實也沒太遠就是。

先說一說,我沒有收錢寫這篇文章,連書本我也是自己掏錢買的。

張吉安,八年非府中人,卻在府度門起乩造音

一個被馬來西亞廣播界譽為「藝文乩童」的跨媒體人,從 2005 年踏入廣播界之後,在日漸趨向商業的電台生態,成了一株奇景異樹,有人說他在挑釁電台節目的制度,也有一方認為,他已敲開了主流媒體的枷鎖。

好長好長好長的一段簡介,如果我寫一個這麼多逗號的句子介紹我的小說應該會給吐槽死。

其實在發佈會的時候吉安有說原稿不止這麼短(成品頁數為:236頁),可是考慮到一些因素所以得割愛好大一部分。可是問題就出在這裡,如果你要我用一句話來說這本書,那就是--太簡短。太簡短,故事還沒好好說完就得因為篇幅的關係草草結束。太簡短,導致之前一口氣看完余下的七個部分整個很驚訝。很簡短,短到好不容易覺得內文有趣的時候文章就斷了。如果不是太簡短,那我可以說的是--意猶未盡。

可是話不能這麼說,因為書本內很大一部分留給了圖像的呈現。這我知道,只是小弟本來就沒什麼在看影集,所以自然自動略過。或許書本寫出來,是要來迎合看字和看圖不同閱讀習慣的讀者。可是單從文字方面,雖然是還沒到不及格的程度,但看過前作會覺得這次真的有點不夠看。

其實書看完,感觸最大的有好幾個部分。在這裡我挑其二來說。

專訪之後的翌日,在節目中接到兩位聽眾的興師問罪,原來罪名是源自狹隘的思維:“為何在中文電台訪問馬來人,還將馬來語,你已經破壞了中文電台的本質,想要同化我們是嗎?我一定到廣播局投訴你!”

載自《八府巡按•八音乩童》第壹府第四章

馬來語,美其名叫國語,但除了馬來同胞外,事實上真的有多少人真的把它當成國語?我得承認我國語不靈光(事實上我沒有語言天份連母語--華語都未必說得好),但畢竟是自稱馬來西亞人還是很尊重這語文的。先不說國語不國語,就說中文電台對於語言的態度。說實在,這個年代你無聊坐在收音機前每五分鐘轉一個頻道,你可能在每個五分鐘裡都聽不出這是什麼語言為主的電台。因為在這五分鐘裡面,你可能會聽到韓語華語粵語英語馬來語印尼語歌、主持人用Manglish對談、標準RP英文、淡米爾語、夾雜中文的漢文、聽不懂的巴刹國語等等等等內容。就算是個中文電台也有開個韓流節目,那麼按照這個call in的邏輯,那我們是要準備給人同化了嗎?

再說,中文電台不止一個,不喜歡大可以扭別台。我有時候真的無法瞭解為什麼可以有人一面看一面罵,尤其是又不是沒有選擇的時候。或許這兩位聽眾的出發點也未必源自作者說的狹隘,或許是別的什麼原因,只是這樣的指控真的有點讓我摸不著頭腦就是。就這段有「被害妄想症」之嫌的發言來看,其實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會有人有這種對自己母語的存廢有這麼大的憂慮?當然我不能漠視官方或許出自有意或無意邊緣化母語教育的手段,但這點會不會是呼應我之前對捍衛母語教育的一些團體的一些意見的最佳典範?

或許吉安真的是特立獨行,但我很慶幸在本地可以找到一個如此有菱角但又活躍在大氣電波的一號人物。

再來讓我感觸頗深的,是這段

你看,我們的長輩長期活在“南陽番客”的心態延續至今,正如最近接觸一些權威的華團領袖,他們仍以本土化人文化無需自己“創造”和“保存”來教誨我這個後輩,並要我想現在的“中國”看齊,需要時再“照版”引進來展示,就是發揚兼傳承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使命了,更甚的是,還有人向我喊話:“我們的祖國還是中國嘛?”你說,我這個後輩,應該如何學習傳藝?

載自《八府巡按•八音乩童》第壹府第四章

轉載後感:張吉安先生,請不要討厭句號!

中國,那一個中國先?就算不講這個,我在這裡土生土長,說到祖國自然就是這片孕育我的土地。連我公公都葬在這裡了,還要說什麼呢?口口聲聲說中國(隨便哪個啦)是你故鄉的話,可以買單程機票回你的中國等死慢走了不送。得澄清的是,我沒有說不應該去尋根,只是覺得沒有必要再過度迷思如果馬來西亞不要我還有後路可以「回歸」祖國。你試試看不辦簽證就想過海關看看,就知道我說什麼了。

傳藝一詞,乃傳統藝術之縮寫。說實在我真的有點不太喜歡中文有時候的過度簡寫化,什麼達標超標立馬草泥馬是有完沒完?文化其實是有生命的,會依人依土地而生,也會因人群散去而逝去。人不是完美的,所以老天賜與適應的本能。有適應的本能也代表著人會變會學習會成長。同樣的,文化也會因為人群的智慧發展漸漸成熟,而依據聚集的人群自成一格。所以全世界才會有那麼多不同的民族,才會各個都有不同的文化。

雖然說我們的先輩是從戰亂中的中國南渡來馬定居,也一並把家鄉的文化也帶來了。可是剛才也說了人是會適應會成長的,文化亦然。經過了這麼多些年,從中國一並帶到這片土地的文化也在這裡生根成長了。同樣的,在彼岸經過了這些年,同樣的文化也走到了不同的路上。所以乍一看雖然是源出同流,但兩地的文化卻在多年後的今天有了不同的面貌。把「外人」的文化硬生生套入本地人的身上,儘管「八百年前大家都是一家人」,但這就好像你要一個近十年暴飲暴食的胖子,穿到現在身材越來越瘦弱的瘦子的衣物。港劇的台詞都講到快爛了--勉強無幸福,這又是何必?

其實要說的,真的就是那麼多。可惜了這本書涵蓋的部分有點太廣,但礙於篇幅所限無法深入探討。再來吉安請不要那麼愛逗號了,謝謝。另外還有一點,我是有點不明白是不是刻意如此。有好幾章介紹一些人物的時候,其實文章從頭到尾並沒有太明確說明這些人的名字。也不是說沒有,就真的太委婉了一點。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第貳府第二章前段,介紹(如果沒理解錯誤)鄭澤相先生那段。是說看個文章還要想中學生考理解這樣,真的有必要嗎(另外一提這段說爵士樂的吐流行歌手轉跑道的部分超級一針見血)?

可惜啊,可惜,雖然平心而論書寫得不壞,但其實還可以更好。希望接下來會有更多人參與他的行列,讓考古之行可以再熱鬧一些(不過是說人家剛好有女友了應該不再孤寂)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leave your comment

name is required

email is required

have a blog?

This blog uses scripts to assist and automate comment moderation, and the author of this blog post does not hold responsibility in the content of posted comments. Please note that activities such as flaming, ungrounded accusations as well as spamming will not be entertained.

Click to change color sc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