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賴騎駿馬肆意翔遊天際

Latest Post

說不得不可說唔講得

生日後(本來想寫篇文章但手上各種事情陷入膠著所以根本沒心情)人生依然活在水深火熱,活得焦頭爛額。所以當時H先生揪看戲的時候,根本沒有想來的衝動,儘管卡士一時無兩。拒絕了之後我也不當一回事,一直到差不多一星期前,才突然收到囑咐說要把這天空出來。說的,就是由葉童和黃德斌領銜主演的《唔講得》。

我看話劇的經驗不多,之前看的劇情推進也是偏線性。這次看的,主要也是差不多的結構,但是實驗性加入了一些猶如平行宇宙的設定。主線的故事,是關於兩個夫妻之間,在一段婚姻中的對立和衝突。看似平淡,頂多也是小打小鬧的日常,卻在一位故人的回流炸開了內裡蓄勢待發的波濤洶湧。

香港的戲劇作品,儘管是流水線產出的電視劇,有個我很佩服且自嘆不如的地方--對白(話說最近波折號髒了嗎?)。就算經過了各種消毒,但他們的戲劇作品對白之流暢,猶如刻入骨子的本能。我們馬來西亞人自詡精通各種語系,但戲劇的對白總是怎麼聽怎麼奇怪。有時候為了凸顯貼地感硬塞一些本地用語,可聽感永遠各種矯揉造作。

所以我自己寫小說也會各種花式避免對白。

上劇本工作坊的時候,也曾被點出對白能力的薄弱。

話劇舞台劇這種戲劇的表現方式,相對電視劇和電影,可能是場地的局限,本來就偏抽象。這裡說的抽象,是對比具體的現實日常。就對話來說,一些程度的文藝腔應該是合理的⋯⋯吧?話雖如此,演員的口條在這種情況下就尤為重要。過於書面的對白,是相當考驗演員的消化能力。我很喜歡正式進入第一幕後,米雪(葉童)和少丰(黃德斌)之間,為了芝麻小事的爭吵,編寫那些猶如砲彈連發的對白。就正正因為爭執的起點足夠無聊,所以演員需要寫得很緊湊的對白來突顯兩個角色的衝突感。配合兩人的醫學背景(米雪是腦內科,少丰是腦外科醫生),對白之犀利很引人入勝。

事後導演說我們笑點很低(並沒有),他沒預料到整個表演帶來那麼多笑聲。

一本正經看兩位醫生把屁吵得那麼學術本來就很違和。

第一幕的爭吵,除了帶出兩夫妻隱藏得很深的衝突外,另外也是要帶出接下來要登場的故友,以及造成兩人離心的兒子小強(翁煒桐)。主線劇情其實很俗套,就是兩夫妻因為未能走出喪子傷痛接力維持表面的和平。本也看起來相安無事,但這一切都因為回流的老同學董青雲(楊永德),而掀起波瀾。

所以故事的關鍵,出在董青雲的歸來開始。或許可以這樣了解,如果不是他的歸來,這兩公婆很可能會把這一份怨懟帶進棺材裡。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這是個三角戀的故事--米雪和青雲相互仰慕,但少丰使橫手扯謊拆散鴛鴦。

(插入張學友在《如果·愛》裡面對白:這是個三角戀的故事)

青雲的歸來,搬來就讓兩夫妻本來掃落地毯的矛盾見光,但把誤會說開後更是在兩夫妻岌岌可危的互信基礎掀起驚濤駭浪。反正這種故事,到最後也是毫無懸念的結束在其中一方受不了喊離婚的那刻。

可真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藉著米雪發表關於精神分裂的論文,我們進入了一種像是平行宇宙,像是思覺失調,但在我看來更像是透過多角度省思他們兩夫妻關係的實驗。導演胡恩威說實驗基於現實(實驗與現實二字恰好在粵語有發音上的相似),所以接下來我們就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切入這三人小家庭的生活。這些探討的切入點,都放在若死的是另一個人,那又會如何呢?

在之前的劇情,我們已經大約知道董青雲說話前後不對調。而且第一幕花那麼長的時間設立了一個premise--重點不是問題,分析問題的行為本身是個問題。那好吧,我們在看後半段的時候,不要把注意放在到底死者是什麼。到最後,你會發現無論死的是誰,兩夫妻和董青雲之間的問題仍在,三人小家庭與兒子的問題仍在,該誤會的還是會誤會,該猶豫的地方還是會猶豫,該猜忌的地方也仍然會猜忌。

死的人是誰,根本就不重要。

米雪和少丰,終究的歸途還是離異。

嫌隙一直存在。

劇名唔講得,其實貫穿在每一幕。演員之間的交流,總是會給聽著感受一種踩在鋼絲上的緊繃感。如果他們是朋友,在旁聽的我們大概會不斷試圖拉他們一把--這些唔講得的啊。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可是,不說真的不錯嗎?不把一切挑明,難道要把意外的發生至死歸咎在自己身上嗎?難道要永遠背著莫須有的出軌惶恐度日嗎?難道要假裝丈夫當年故傳假話沒發生過嗎?

顯然不實際。

青雲終究只是把一切明面化,但問題的本質本來就不在他身上。

關鍵,一直都是點不破道不明的愛。他們兩夫妻不見得沒有愛,米雪不見得不喜歡少丰,而少丰也不見得不愛(不然當年也不會說謊)。但是米雪渴望少丰更多的關注的吶喊,卻似乎永遠封印在一個結界裡面。偶爾有快破土而出的時刻,但收件人卻不知怎執著於把不重要的事情挑明,忽略了妻子隱藏在尖銳話語之下的訊息。

是否因為這樣,米雪在得知帶著青澀戀愛記憶的青雲回來,才展露那種既羞澀又渴望的神情。

我一時走神,但感覺青雲好像有吻了一下米雪。

彷彿從那一刻,展開了之後的爆發。

這次觀後感寫得很零碎,最後還是來寫寫觀後感好了。這的確是個很實驗性的劇,排除剛才說的透過多角度省思,還有科技的運用。現代化的通訊科技,也在這故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功能。比如說有一場戲就是青雲帶著攝像頭三百六十度捕抓小倆口爭吵(這裡表現的潛台詞大概就是米雪對比少丰的冷酷,想起了讓她感到溫暖的青雲)。然後還有和兒子小強打視訊電話的部分(這時候故事已經開始走向魔幻,所以並沒有挑明螢幕中的小強是生是死是不是已經進入了不同的平行宇宙)。難得的是,這些科技的應用並沒有破壞敘事,反而帶出了一些角色的潛在的設定。

總的來說還是覺得是個頗有趣的體驗。雖然微微覺得葉童姊姊演得稍微有點用力,沒有其他三位來得鬆弛。但是再想想也並無不可,反而在一些場口,因為之前已經故意誇大了肢體表情,之後情緒的爆發反而變得合理起來。畢竟某程度,舞台跟觀眾距離並沒有近到可以觀察到演員的微表情。另一位主演黃先生,則是不知為何有時候看到他的神態有一種看到古天樂的恍惚感。以往看到他多是飾演主角身旁的嘍囉,但在這劇裡面倒是意外有趣。

尤其是安排少丰跟青雲那段曖昧。

好像要去翻大叔之愛來看了(咦?)

Leave a comment

Other new Posts

Click to change color scheme